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笠翁对韵课件收藏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笠翁对韵课件”供您参考,以下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进一步考虑!

笠翁对韵课件 篇1

《送别》说课稿

查哈阳乡中心学校

赵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甘南县查哈阳乡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师赵静。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其内容包括:说教材(教学内容、教材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教法、说教学用具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送别》

2、教材分析

“送别”是影片《城南旧事》的插曲,词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城南旧事》曾荣获198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该影片选用这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学堂乐歌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细腻的表达出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感情世界。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他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

4、教学目标

(1) 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

(2) 通过音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的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教学中应适时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特殊魅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 难点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说教法教学

1、教学与教法

创设情境法

节奏朗读法 听唱法 模唱视唱法 律动教学法

游戏互动法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

3、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力

5、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共五个环节完成本科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导入新课。通过对音乐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 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我采用了听唱、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5 2 3| |1 -|。我会在电子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应及时的给与鼓励。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力都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适时的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观察比较采用了唱一唱、敲一敲、演一演等教学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有感情的演唱并多给学生鼓励。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课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激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第五环节: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本科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演、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合作、在课堂小结时我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歌曲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歌词?在课堂上对那些有创意的学生及时表扬。另外我还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调动他们自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四、说板书设计

送别

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情感大意

音乐内涵

左侧是歌词的展示

右侧是歌曲简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奥德威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就是这样一首看似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寻常的歌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群

众中广泛流行、传唱。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笠翁对韵课件 篇2

1、学会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卖帽人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乐意与同伴一起表演故事。

3、通过观察画面,学习大胆地表述出事情的发生、发展的有趣过程。

4、能用肢体语言表述故事情节。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6、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1. 学会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卖帽人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1、猴子头饰四个,帽子五顶,担子一副,大树杈。

一、导入新课:

1、手指游戏《小猴荡秋千》导入活动。

2、出示猴子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猴子)小朋友都很喜欢猴子,对猴子也很熟悉,你能说说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并请幼儿模仿一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观察图片,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提出看动画片的要求:以前的.动画片听听声音就知道讲了什么事,今天的动画片是没有声音的,只有仔细看图才能知道讲的什么事哦。所以请你们睁大小眼睛,仔细看——

(1)出示图片一(ppt1):图画上有谁?老爷爷要去干什么?后来,老爷爷怎么了?他睡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将幼儿的话语组织后,请幼儿完整讲述第一幅图。

(2)出示图片二(ppt2):老爷爷醒来发现什么?猴子在树上干什么?(出示字卡:又叫又跳),请幼儿跟读出:又叫又跳。老爷爷的心情怎么样?请你们表演一下小猴和老爷爷的样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爷爷把帽子拿回来吗?请幼儿讲述,教师小结。

(3)出示图片三(ppt3):图画上老爷爷在干什么?小猴在干什么?(学习词语:抓耳挠腮),幼儿跟读。在这幅图上你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请一幼儿扮演老爷爷,其余幼儿扮演小猴,进行表演。那么,你能想出好办法来帮助老爷爷把帽子要回来吗?幼儿想办法,教师小结。

(4)出示图四(ppt4):老爷爷也想出了好办法,看看和你们的一样吗?老爷爷有没有成功?看看老爷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三、引导幼儿为故事取名。

1、给故事取名字。

教师:这么好听的故事还没有名字呢?请小朋友给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四、表演故事二遍 。

(1)“这么好听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来表演呢,想不想学小猴?”教师出示为幼儿准备好的教具,引导幼儿表演两遍。

(2)教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教育幼儿学习老爷爷,碰到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

本次活动的效果很好,从幼儿完成目标的情况来看,我觉得PPT的教学效果很好,它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猴子模仿老爷爷的动态,幼儿很感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幼儿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够准确,老师指挥的较多。我决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区,为幼儿播放故事的磁带,让幼儿重复表演,完全掌握故事。

笠翁对韵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和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进一步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6个生字,10个生词,并会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即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上送总理的情景,然后再细致理解人们是怎样送别总理的。

教学难点 :

1.怎样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细致理解人们送总理时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一些故事。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弄清文章结构。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

审题:课题主要意思是“送总理”,“长街”指北京的长安街,“十里”写街长,实际写人多。题目的意思:当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在这里送别总理。

请同学们体会当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1.划出不认识的字。

2.利用拼音字典认读。

3.读生词。

1.读生词。

2.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槐”、“妻”、“矫”,在字形上应注意。

六、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1.抄写生字、生词。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词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写等灵车,又讲迎灵车,最后讲送灵车。

1.指导学生根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灵车到来之前,长安街上的场面;第二层:人们等待灵车时的动作,神态。

2.理解第一层意思,指导朗读。

①课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气:灰蒙蒙,又阴又冷。)写天气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衬托出人们的悲痛心情。)读这一句时要轻、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概括路长人多。)

③读第三句,你能体会出人们的什么心情?

从“都”字用三次,人们佩戴一致,动作一致,反映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地前来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二层,指导朗读。

(1)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反映他们怎样的心情?

这三句话写出人们等待灵车时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总理的灵车,盼灵车快来。但他们热爱总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归纳段意: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

5.放等灵车部分录像,让学生体会。

6.再读、练习背诵。

1.自读课文并参看教材插图。

思考:①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②人们眼望灵车,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自学准备后讨论。

①灵车是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的。灵车的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②“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个句子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情景。

“无声的指挥”是什么意思?“不约而同”怎么理解?

这是反映总理的灵车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使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的一致行动。这句话表现了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写了作者的联想。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这些人民群众,所以联想自然。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概括段意:

人们眼望总理灵车,想念总理。

1、学习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心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神态:“面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

2.指导朗读。这段课文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朗读时,语气要深沉些,速度缓慢些。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课文记叙人们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1.练习背诵课文。

2.做课后第3题填空练习。

3.造句。

笠翁对韵课件 篇4

1、师出示自选商场课件。今天,老师要去买东西,我带领大家到自选商场里去买东西。自选商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超市。(学生认真看课件。)

2、师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商场”两个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好朋友?

1、出示面包、牛奶、火腿肠等实物,让学生说出出示的实物名称。师相机在黑板上贴词卡。

2、师出示生词卡片,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朗读这些生字。(学生默读生字两遍)

3、我们一起来喊一喊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学生认读。(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强调“商”、“场”、“尺”是翘舌音。“奶”是鼻音,“巾”是前鼻音。

我们请认识的小朋友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4、摘掉他们的帽子,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再试一试,师遮住生字卡片上的拼音。(学生横排开火车读已经去掉拼音的生字。)

5、谁能给他们找朋友,试试看?学生给这些生字组词。

6、认识这些生字宝宝,你能把它们带入词语中去读一读吗?师用课件出示面包、牛奶、火腿肠等图片,并在图片旁出示相应的带拼音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词语)。

7、同桌互读。

8、摘掉他们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师去掉课件上词语的拼音。(生再试一试,自由读词。开火车读。)

9、请生在黑板上将实物的图片贴在相应的词卡边。

10、师示范读词,指导学生朗读词语。

11、小朋友们脑子里边放电影边读词语,说到面包时,脑袋里要想到香喷喷的面包。老师读一个词语,你们读一个词语。

1、教师课件出示“商场、包、奶、牙、毛巾、笔、尺、作业本”等11个生字。(学生认真看课件,观察已出示的生字字形)

2、识记这些生字的字形。

(1)生认读这些字,比较“场、奶、笔、作”四字与其他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指名发言。看这四个字的偏旁,指明说出这四个字的偏旁。

(2)师点出“女”字变成偏旁时,要写得瘦一些,一横要写得短一些。(学生留心观察)

四、初读课文,自由朗读。

1、这些生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想不想赶快到自选商场里去看看。请你们赶快打开课本,自由去读一读吧!(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自选商场里有哪些商品?在自选商场里购物与在其他地方购物有哪些不同?(学生再读课文,认真思考。)

1、熟读生字和词语。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你们现在还认识他们吗?师出示生字卡片。(生开火车读生字)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了,相信把他们带进课文里,你们也能读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篇课文,看谁读得最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师相机指导。强调容易读错的字:货架、食品、收款、算出,指导读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学生练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3、朗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自选商场里有哪些商品。

4、理解“东西”。让学生明白“东西”指的就是这些商品。

5、指导朗读,第一句要求读出商品的多。

6、男女生赛读本句。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7、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在自选商场里购物与别的地方购物有什么不同?

8、指名回答,表扬回答好的学生。

9、看图指出货架、收款台、营业员。

10、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购物方便的?指导朗读,理解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

11、小组赛读,师点评。

12、全班齐读,边读边在脑子里放电影。

1、今天,到自选商场购物大家都感兴趣,我们在自己教室里也办一家自选商场,好吗?

2、用商品包装袋代替商品,让学生自由选购,读出商品名称。

1、小朋友们真棒!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记得它们的样子吗?能把它们写下来吗?

2、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几个生字,看看该怎么写?出示“巾”“牙”“尺”“毛”这几个生字,让学生自己观察。

3、你觉得写这个字时,哪一点儿要注意,哪一点儿该怎样写,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学生说说写字时,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4、观察好了,请同学们摆好写字的姿势,动笔写吧,看谁写是最棒!(写生摆正姿势,动手写字)。

5、交流展评。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这个字写得这么棒的?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学生交流写好字的`方法。)

6、师示范演示。

看着大家写的字,老师也想写一写,大家看老师写得棒吗?(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写字的姿势、笔顺及占格情况。)

7、总结:要把字写好,首先得认真观察这个字,然后一笔一画地用心去写。

2、给你的父母说说你家里或超市中一些商品的名称。

笠翁对韵课件 篇5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

2.字形: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中间是个西瓜的“瓜”。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一)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二)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一)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练习概括每句话和每自然段的意思。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2)“今年”是指哪一年?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以看出周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四)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一)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会造句。

(二)巩固本课生字词,并会听写字词。

(三)背诵课文最后四段,并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巩固生字、新词,会用“四面八方”、“笑容满面”造句。

(一)巩固练习字词的训练。

1.用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

羊 炎 马 火 毛 鱼 包 史

2.比一比,组词语。

3.填写合适的词语。

(二)句子训练的设计。

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傣族人民多么高兴。

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造句指导。

(1)四面八方:四面,东、南、西、北;八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这个词最常用于“什么人怎么样地从四面八方到什么地方干什么”这种句式。如:

例①各地的人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来到洛阳,观看牡丹花展。

②首都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广场,观赏大型花坛。

③自愿救火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出事的地点。

④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向失学儿童伸出了援助的手。

(2)笑容满面:脸上充满了愉快的神情。这个词是形容人的神情的。只有当人心中确实感到非常愉快、高兴时,脸上才会露出笑容。请你想一想,你自己、家中的人、邻居、朋友、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曾经是笑容满面的。

例①我的学习进步了,老师笑容满面地表扬了我。

②我们班在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个个笑容满面。

③邻居王奶奶这几天总是笑容满面的,原来是她的老伴从台湾来信了。

④妈妈笑容满面地对爸爸说,她被选为市级优秀教师了。

(三)背诵课文最后四段,并按原文填空。

开始( )了。周总理一手端着( )的银碗,一手拿着( )蘸了水,向人们( ),为人们( )。傣族人民( )欢呼,( )向总理( ),( )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 )呀,( )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 )哇,( )哇,那是多么( )。

多么( )哇,1961年的( )!

多么( )啊, 1961年的( )!

(四)听写本课生字词。

(五)作业。

1.订正听写中的错误,每个词改三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做以下练习题。

(1)填量词。

(2)多音字组词。

(3)组词。

(4)选择正确的字意,把序号写在( )里。

A.命令。 B.使,使得。

C.美好,善。 D.时令。

A.祝愿,良好愿望。 B.姓。

A.开动。 B.(车马)飞快地跑。

(5)照样子写词。

例:一串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难忘的泼水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笠翁对韵课件 篇6

【教材剖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便是插图的“山水画”,有必定难度。因而,在课前教师要有知道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象进行仔细调查,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络比较后,顺畅地悟出谜底。

【教育意图】

1、能对照图像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知道土字旁,把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诵、背诵、默写课文。

【预备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育进程】

共分两课时。

榜首课时

【教育方针】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诵课文

【教育进程】

一、调查图像导入新课(课件)

1、教师范读诗篇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⑴上课之前,教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⑵学生动脑筋猜

⑶出示挂图(课件):

好极了,便是画,今日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像,再读课文

1、看看图像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首要说什么?

2、指名沟通(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阐明这首古诗首要写这些风光,课文首要写的风光,咱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了解诗意

1、讲读榜首、二行:

⑴看图说话:

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样样,水又怎样样?

⑵想一想:

咱们平常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风光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贱,假如咱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响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赏识流水声)

⑶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相同,那么究竟是一幅图像,仍是真实的山水风光呢?为什么?

⑷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①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边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色彩?

②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③教育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色彩,课文指风光)

④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响了吗?为什么?

⑤小结:由于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⑥教育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⑦教育声:着重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⑧辅导朗诵榜首、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讲读第三、四行:

⑴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样样了?但是课文里是怎样说的,为什么?

⑵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样样呢?

⑶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⑷教育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惧怕)

⑸辅导朗诵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诵全文

六、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并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辅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心,后两头;声:着重上面是士;色:留意刀字头;远近:留意走字底。

笠翁对韵课件 篇7

1.读读想想,小猫满月时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文中感受到什么?

2.遇到印象深的或感受深的句子,不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一下。(学生或读中体会感情或在书上点注或想像文中片断。)

3.小组交流。

4.品读想像,激发学生爱猫之情。

①小猫玩鸡毛、玩线团的情景。

②小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情景。

5.欣赏“养花”片断,体会老舍爱猫的情怀。

①出示“养花”片断,谈谈感受。

“养花”片断——我得天天照管他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他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②对课文此部分中哪些句子有感触?(读一读)(从“爱花”之感深到“爱猫”之情切。)

③想像表演,体会至深:试想一下,老舍先生面对他钟爱的花,又面对破坏了花的那么天真可爱的小猫,会是什么样子?

6.师生共读此段。

7.感悟写法:为什么读着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的心理涌出了这么多的情感?为什么读着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的脑海中涌现了如此丰富的画面?为什么老舍先生将大家熟知的小猫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学生小结:仔细观察,充满爱心。)

笠翁对韵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参观游记,作者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从“进入森林”到“深入森林”再到“参观林场”,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我设计了“导游解说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总导游”(教师)兼“游人”组织教学,而“导游”(学生)分别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向“游人”(学生)介绍大兴安岭“岭”、“林”、“花”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

一、学习《林海》的准备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1、作者想象中的大兴安岭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

2、作者看到的大兴安岭是什么样的?他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二)搜集与学习、生活有关的资料

1、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地图,明确大兴安岭所处的地理位置。搜集介绍大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2、回忆以前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搜集与大兴安岭能进行类比和对比的资料和图片。

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欢哪里?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让学生初步学习如何根据要求去查找资料,加深学习的印象。)

(三)讨论交流

简述预习、自学课文的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资料介绍大兴安岭,同小兴安岭进行比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作者参观大兴安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

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生活经验较丰富,推荐四位同学为“导游”。

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参加其中一个群体。

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大兴安岭”课堂教学做准备,“导游”准备怎样向“游人”介绍;“游人”思考怎样学习、学些什么;教师担任“总导游”兼“游人”,组织“游人”分工。

(设计意图: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

二、“导游解说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1、“总导游”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大兴安岭的“总导游”兼“游人”。我们请出四位“导游”做向导,引导“游人”观察大兴安岭,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尽兴“游览”,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设计意图:建立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

2、“导游“甲介绍大兴安岭

(1)介绍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的比较,带领“游人“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2)请“游人“踩踩林中地面,摸摸古树,联系大兴安岭的名字,说说感受。

3、“导游乙”介绍“岭”

(1)教师配合“导游乙”在课件中显示大兴安岭、秦岭的图片。“导游乙”对比介绍。

(2)请“游人”读句:“这里的岭的确多……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3)“总导游”要求去掉儿化韵再读这句,比较一下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指导朗读。

(4)“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5)“老年游人”比较登上高山险峰和游览温柔的大兴安岭的感受。

4、“导游丙”介绍“林”

(1)教师出示课件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远景图片,配合“导游丙”介绍“林”。

(2)“导游丙”请“游人”观看画面,仔细观察颜色的种类,山岭的起伏。再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注意白桦树树干的颜色,联系起来进行想象。

(3)“总导游”建议共同议论“森林是海”、“群岭起伏是波浪”、“白桦树干像浪花”,联系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导游”请“青年游人”用生动的语言把写“林海”的美景描绘出来。

(5)“导游丙”激发“游人”的情感,一起把描写林海的3、4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花”

(1)放录像“导游丁”介绍“花”。

(2)请“少年儿童游人”讲讲大兴安岭的“花”有什么特点,仔细看看,不要漏掉什么。

(3)“总导游”指导品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学生作为“导游”和“游人”进行综合性的活动,介绍大兴安岭几方面的景物特点,学习运用资料、联系生活,多角度加强体验,发展了思维,拓宽了知识面。教师作为“总导游”兼“游人”出现,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比较、感悟、体味,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生动、入情。)

6、“总导游”引导大家议论

(1)请几位“导游”说说岭——林——花的景物特点。“游人”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自由发问,由“导游“解说。

(2)请大家说说,为什么称大兴安岭是“林海”?这“林海”美在哪里?

(3)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联系祖国的建设和我们的生活,想想大兴安岭作出的贡献。

(4)读句:“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读”、“思”、“议”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讨论交流

1、引入学习最后以一部分,总结全文。

(1)谈话引入,激发情感。通过“游览”,同学们已经陶醉在迷人的大兴安岭的美景中,一定想了解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展开想象,相互交流。

(2)联系“岭、林、花”的特点,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出现的次数。

2、反顾全文,加强朗读,获得审美体验。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句。

(2)朗读比赛。

3、讨论交流

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

4、教师进行全文的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岭(多而温柔)

林海林(美)美丽与建设(亲切、舒服)

花(多而美)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的时候,我设计了“导游解说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总导游”(教师)兼“游人”组织教学,而“导游”(学生)分别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向“游人”(学生)介绍大兴安岭“岭”、“林”、“花”景物的特点。不同年龄的“游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并运用“读、思、议、讨论交流、介绍解说、质疑问答、自悟体验、欣赏评价”等发式进行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进行有创意的阅读,改变了教师单向的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是课堂上“导游”介绍有时不到位,语句欠调理,其他同学发问过于拘谨,我想这和我的引导不到位或是启发不够好有一定的关系,以后,在这方面得多思考了。

笠翁对韵课件 篇9

《背影》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这是一篇最典型的亲情教育文章,是颂扬父爱的经典之作,最适宜用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品味全文寓深情于质朴的语言描写,父亲的话言浅意丰,语短情长,寓浓郁的情感于平淡似水的对话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悉心体察,提高鉴赏品位,感受父子深情。 3、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4、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学情分析】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真挚的父爱与朴素的文字,在舒缓的语调中自然流淌。对于这种形式的父爱,学生极易浮光掠影,不去也不易深入察觉。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着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重点段落的反复品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积淀后,通过讨论交流,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与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1 / 5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法学法】

朗读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又把它写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a、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b、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

2 / 5

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D、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四、研读课文

(一)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并分析这一部分文字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二)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3 / 5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三)深入探究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回答: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朗读二三段, 点拨——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教师小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五、拓展迁移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分享。

4 / 5

【教学反思】

《背影》属于经典篇目,可以教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果不抓住重点,很可能会因过分追求面面俱到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真挚的父爱与朴素的文字,在舒缓的语调中自然流淌。对于这种形式的父爱,学生极易浮光掠影,不去也不易深入察觉。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着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重点段落的反复品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积淀后,通过讨论交流,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与理解。

5 / 5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模板

《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

笠翁对韵课件 篇10

导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小学思品说课稿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一、解读文本教材,明确学习目标

(一)教材分析

《钱该怎样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二个主题活动。第三单元包括:"家庭小账本"、"钱该怎样花"、"购物场所 我知道"、"做个聪明的消费者"四个系列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具备一定的消费常识和技巧。第一个主题是为后面三个主题做铺陈准备 的,前为明理,后为导行。

《钱该怎样花》一课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的生活场景,通过情境模仿、交流探讨了解家庭成员的需求,以及如何实现,让学生明白实现自己的愿望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步骤有选择地实现,并学会有所放弃,使学生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增强生活的本领。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依此课程理论,课堂应 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明白实现自己的愿望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步骤有选择地实现,并学会有所放弃,使学生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模仿、现场对话、交流探讨等了解家庭成员的需求,探索如何实现这样的需求,能够试着从某些方面找到符合家庭支出的方案,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形成对家庭,对家人的责任感,体恤父母,从而明白不向父母提不合理要求。

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要学会有所放弃。

教学难点:明白花钱要有计划,学会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二、依据理念、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一)理念、学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品德课学科的性质,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儿童生活 为主线,努力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充实教学内容,"点面结合"逐步扩大到生活领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 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10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意识己经在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为他们己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有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他们 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能用意识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孩子对家庭理财虽不甚了解,但对家庭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为课堂学习所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 重孩子的家庭生活经验。

(二)教法、学法

从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出发,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的教学方法:

1、体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现场对话等活动形式获取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究活动能力。

2、合作学习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媒体演示法:利用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使抽象文字建立在形象图画的基础上,推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组教学中,通过调查研究等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三、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目标实现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本课我主要拓展并利用了以下几种课程资源:

学生资源: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了解家人的需求,并采访家长他们的需求怎样实现。

教师资源:通过网络、报刊等找一些相应的资料,制作课件。

社区资源:请本班的一位学生家长到课堂。

四、设计教学流程,渗透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流程思路:以家庭生活为主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个动画,展示生活中小明各种各样的需求,进而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又有哪些需求呢?学生肯定会积极大胆举手,说出各自的各种需求想法,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大家七嘴八舌之后,我话峰一转问学生:大家的.需求,可真多呀!你们的想法都能得到满 足吗?(学生可能有点沮丧,不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问题:钱是有限的,我们的钱该怎样花呢?

(二)交流互动,激发情感

活动一:展示小调查

在上这节课的前一周,我就布置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各种需求,和家长一起商量,哪些想要的马上能实现,哪些需求要过一段时间,哪些近期不能实现,并简单谈谈家里为什么这样决定。

活动二:我要的都能实现吗?

创设情境氛围,然后请学生和其家长现场交流,学生谈自己的需求,以及曾经向家长提要求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同学们共同分析家长未能满足他需求的可能性,然后 请家长作现场说法。师生共同要适当合理消费,有所取舍,并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书本第51页的3幅图。从中总结出花钱是应考虑的几个原则:

⑴首先考虑必须要的和最想要的。

⑵在有限的钱数中,想办法多满足一些需求。

⑶不能攀比。

⑷分清缓急,有所取舍。等,让学生明白正解的消费观、理财观,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体恤父母。

(三)链接生活,构建角色

活动三:我的花钱计划

学生列出自己想要的,教师给出一定的钱额和物品的价目表,让学生定一个花钱计划,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本环节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协作精神,深化"钱该怎样花"这个主题。】

(四)内外延伸,引领实践

1、组织辩论组辩论"浪费与节约",通过辩论,懂得什么是浪费,什么是节约,引导正确消费。

2、和家人一起为家庭制定一个 半月的需求消费计划。

五、适时呈现板书,突出重点难点

板书依教学进程出示,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板书很清楚地明白这节课的主旨,懂得"合理消费,学会取舍",要体谅家人,要对家庭

笠翁对韵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复韵母ie üe,学会特殊韵母 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 yue 。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习拼音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1、 教学重点:ie üe er的发音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创新点:通过游戏复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单韵母、复韵母、整体认读、拼音卡片。

3、 ie ye üe yue er 可变化的大卡片。

4、 各色小花。

四、教学策略:

采取自主活动、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五、操作程序:

我们已经在拼音王国里遨游了一个月了,认识了很多拼音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们见面?只要你们能准确的读出它们的名字,拼音朋友们不但会和你见面还会跟你玩游戏呢!

游戏一:教师到学生座位前,请学生抽出拼音卡片并大声读出拼音的名称,其余学生大声说:对、对、对是* * * 。卡片留给学生。

游戏二:“找朋友” 老师大声说:“我的整体认读音节朋友在那里?”手中有整体认读音节卡片的学生大声说:“在这里。”并跑上讲台自我介绍:“我是整体认读音节* * *。”然后找单韵母、复韵母朋友,方法同上。

谈话激趣:今天复韵母家族和整体认读音节家族里又要增添新伙伴了,你们欢不欢迎他们。

1、 课件演示 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椰树)引导学生发现“椰树”的“椰”与复韵母ie 的联系。(读音相同)

3、 提示发音要领:先发i的音紧接着发 ê 的音,口腔半开,气流不断。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4、 自由读ie的四个声调,复习标调规则。

2、 研究发现:ie有什么变化?(大y是声母和e组成音节,这个音节不用拼读是整体认读音节。)

3、 ye和ie 的读音相同,学生自由发音读出它的四个声调。

1、 课件演示 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月亮)引导学生发现“月亮”的“月”与复韵母 üe 的联系。(读音相同)

3、 提示发音要领:先发ü的音紧接着发 ê 的音,口腔半开,气流不断。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4、 自由读 üe的四个声调,复习标调规则。

1、 小魔术:教师用自制卡片演示üe的前面出现大y,ü的两点不见了。

2、 小组交流:üe有什么变化?(大y是声母和üe 组成音节yue,ü的两点不见了,这个音节不用拼读是整体认读音节。)

3、 üe和yue 的读音相同,学生自由发音读出它的四个声调。

1、 游戏:看谁反应快 老师说:“鼻子、眼睛、眉毛等等”,学生用手指点各部位,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准。老师最后说耳朵并告诉学生“耳朵”的“耳”的一声就是er的读音。

3、 提示发音要领:发e的同时把舌头卷起来对着硬颚,就发出er的音。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 er是个特殊的复韵母,它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只能单独为汉字注音。

5、 自由读er的四个声调,复习标调规则。用er的四个声调组词、造句。

1、 课件演示:

2、 观察ie üe er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每个复韵母写三遍。

3、 小组评价出写的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ie üe er(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笠翁对韵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欢乐气氛;

3.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欢乐气氛。

难点:

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今年的国庆节可不同以往,因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纪念日,更值得我们欢庆(出示课题:欢庆;指导读准课题,写好课题)。

二、

重温历史上的庄严时刻,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六十年了,我们的祖国妈妈就要迎来她六十岁的生日,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呀!同时,我们更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时那曾经震动世界的一幕幕,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吧!(伴着国歌播放建国时的一组图片)

过渡:

多么令人激动的情景呀,时隔六十年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永远铭记这一切,更要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为她献上第一份生日礼物吧!只要我们能大声读准下面的字词,它们就会作为礼物传到祖国妈妈身边。

三、

复习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开火车读)

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祖国妈妈收到这份礼物特别高兴,她还悄悄告诉我,还有许多朋友送她礼物了,是谁呢?专心看,你就会明白的。(放课文朗读)

过渡:现在你知道是谁也来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了吧!对,是田野、枫林、蓝天、大海和十三亿孩子。它们是怎样为祖国妈妈过生日的呢?请你以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好吗?(生读后出示前四句)

五、

精读理解。

1.

个别读;

2.

师范读;

3.

小组开火车读;

4.

伴乐齐读。(过渡:你们读得太好了,把这些朋友都从书中叫出来了,你看:)(放幻灯,逐句研读)

5.

思考:(1)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

(2)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

(3)从这几句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6.齐读,背诵。(过渡:多么美丽的语言,多么动听的声音呀老师从你们的读中仿佛看到: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沉浸在喜庆与欢乐之中;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升起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看,十三亿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欢庆这特殊的日子。)(放幻灯片)让我们也永远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六、欣赏祖国新貌。

(过渡: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看看祖国的新面貌吧!)(伴乐放幻灯片)

七、

课堂练习(幻灯片:把句子补充完整)

八、

作业设计(幻灯片)

本文网址:http://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125500.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