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正式公文写作系列

正式公文写作 篇1

1、选择好文种

与其他文章相比,公文有特定的制发主体、阅读对象、内容、格式和语言,因此,选择合适的公文文种是写好公文的第一步。一般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公文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的职权、发文与收文机关的关系来确定,注意把握三点要求。一是选择法定文种。20xx年4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合并统一了党政机关常用公文文种,包括决议、决定、命令、公报等共15种,公文写作必须选择法定的文种,如陈述情况、汇报工作应用"报告",要求上级给予批复要用"请示",弄清楚每个文种的特点和作用,做到文种选择不生造、不滥用、不错用。二是注重唯一性。每一份公文只能选用一个文种,决不允许出现两个及以上文种并用的情况。三是遵守行文规则。每个文种都有明确的格式和起草、管理要求,严格遵守行文规则,公文才能发挥应有效力。

2、把握好"意图"

公文写作,在上传下达、部署工作、协助决策、解决问题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以文辅政的目的,因此公文行文上必须把握意图。一要准确定位。写作公文之前要把握行文目的或发文行政意图,弄清阅文对象的具体情况,把自己摆到制发公文的主体位置上,围绕主题内容提炼观点,遵循文种既定格式行文,旗帜鲜明地表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明确具体指出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二要出以公心。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有的公文是以领导署名发出,但也代表的是发文机关领导集体的意图,就要详细了解领导的意图、听取行文的要求,不掺杂个人喜恶,要站在领导的角度,从工作大局出发,来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提出对策,高屋建瓴、掌控全局。

3、谋好篇布好局

一篇优秀的公文,必须把想说的话说深说透、把想表述的问题点到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既不能浮光掠影,也不能浅尝辄止。做到这点,关键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一是"有物",就公文写作而言,是指要素齐全、内容丰富,没有缺项漏项,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一重学习积累,二重调查研究,既读书破万卷,又躬行求真知。二是"有序",即总体构架的序列安排,要求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在公文写作中,不论是以并列、递进、分合、因果、逻辑等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展开行文,都必须聚焦到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客观辩证地看问题,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明确关键点,合理安排行文顺序,表述详略疏密恰当。

4、语言表述"精炼得体"

制发公文是为了解决公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公文发挥实效,其语言表述就必须符合文体特性。一是准确,要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做到表述合意、辞意相符,语言表述上既要符合语法规范,也要注重表意分寸,突出针对性。二是简明,公文写作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抓住关键和要害,摒弃大话、空话、套话,集中笔墨讲清楚该说的、必须说的问题。三是朴实,公文写作讲求平易朴实、通俗易懂,忌用过多的华丽辞藻展现文采,不宜使用抒情方式表达情感,平铺直叙讲问题、说明议论作补充,写准确、写到位。四是得体,每一种公文类别均有各自的行文对象和作用,故语言表述也不同,要把握好性质、作用等特点,按需行文,恰到好处。例如,上行文多用于工作汇报,突出请示性;下行文多用于发号施令或部署工作,强调指令性;平行文常用于工作沟通交流,注重协商性。

5、修正定稿"精雕细琢"

俗话说,文章不厌千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善作不如善改。公文从写作到定稿,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公文拟好报送领导审阅之前,拟稿者至少得进行"三改"。一改内容,反复阅读推敲,审阅内容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详实、论证是否准确等,注重把握内容上政治性、政策性的要求。二改篇幅,能文者惜墨,公文尤其注重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当删繁就简,力戒冗杂。三改叙述,既检阅结构是否符合逻辑、过渡衔接是否顺畅,又检查文字表述不规范、不准确、不通顺的地方。尤其要注意的是,抄袭是写作大忌,公文写作必须摒弃照抄照搬、顺手牵羊、改头换面等"小伎俩",老老实实地写、认认真真地写。

正式公文写作 篇2

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 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行文格式(注意:比模式更进一步)并有行文规则和办理办法。 我国公文一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1993年11月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写作和办理。

公文写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工作实践的基础,懂得工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而在具体起草中要求较好的文字语言工夫。公文语言总的要求是庄重、平实、概括。公文语言功夫的核心是选词。选词一:要根据所反映的客观实际需要,二:要符合明晰、 确切、简练的标准,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 为避免上下文重复而选择不同的词语,注意文中所涉及对象和阅读对象。多用书面语和文书用语,少用形象和描绘性词语和口语,不用方言土语,十分规范。

需要特别提出公文结构用语。一是开头用语, 用来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伴随情况等。如:为(了)、关于、由于、对于、根据、按(遵、依)照、据、查、奉、兹等。二是结尾用语。如:为要(荷、盼)、是

荷、特此通知(报告、函告)等。 三是过渡用语。如为(对、因、据)此、鉴于、总之、综上所述等。四是经办用语。如:经、已经、业经、现经、兹经、办理、责成、试行、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切实执行等。五是称谓用语。有第一人称:我、本;第二人称:你、贵;第三人称:该。等等。

国家行政公文有12类13种,即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公文主文结构,是指除了公文格式(外部组织形式即文头、主文和文尾及其各项设置)之外的公文核心部分。

这一部分的写作,是公文写作的难点。

一、 标题

1. 规范式:三部分,即: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用于重要、庄重的公务

2. 灵活式

a 二部分:一是发文机关+文种

(以上标题下可加时间)

二是事由+文种

三是“转发+始发机关及原通知标题”

b 一部分:只有文种

――常是不大重要的公务,带周知性

带发文机关的标题下面如写发文时间,则须用括号,公务须是重大的、庄重的。文

后不写落款及时间。

二、 正文

1.主送机关 (面向机关全体人员或者社会群体的,公务是周知的、重大的,常常不写;注意工作实际中组织关系)

2. 正文

a. 原由:一是依据:

情况:叙述时间、单位、地点、人物和事件等; 常用“目前…”类时间状语 ;简介人物及事迹

文件: 常用“根据…”;往往是一句话

意义:议论:常用“是…”

作用 :常用“将使…”

二是目的:常用“为…”

原由部分可省略,或只省略依据、目的之一。

b 事项:(内容多而重要的.分条列项即列出层义,或用小标题 或用句子表达)

1.并列式。常见。一般写的是公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之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

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并列式内容之间的序码可用数字式,也可用分段式;段中并列的内容可用数字、分号(;),也可用句子并列式。

要求重轻有

序:重要的放在前边,依次类推。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公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

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公文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某一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注意:自此以下常运用序码。顺序是一、(一)、1、(1)共四层。

不重要内容分项可用分段甚至加分号(;)的形式。

c 结尾:(可以不要)常见有:

一是各文种专用语如:“请予批准”、“特此通知”等。

二是希望、号召类。

正式公文写作 篇3

第一章公文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公文?

公文是法人之间为处理各种事务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格式的书面文字材料。公文就是公务活动中使用和形成的一切文字材料。

二、公文的种类?

1《国家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十三种,即: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记要。

2《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十四种,即: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记要。3企业常用应用文

通知、通报、规定、请示、报告、批复、函、会议纪要、讲话稿、简报、计划、总结等

三、公文的作用

1策令作用2规范作用3计划作用4组织作用5协调作用6控制作用7协调作用8联系作用9凭证作用

第二章公文撰写方法

一、总结

1.怎样撰写总结

总结――是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它要对整个工作进行分析、评定和综合,找出经验、教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指导今后工作。

2、总结的分类

总结按照其工作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工作总结和专题性工作总结。

3、总结的文章结构

①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四部分组成

②开头,即情况概述。

③主体,即经验体会。

④结尾,即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4、撰写总结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收集和占有材料

②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③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④叙议结合,语言简朴

二、计划

1、怎样撰写计划

计划――为做好某项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目标、要求,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而预先作出安排时拟定的一种公文。

2、计划分类

按时间划分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一周计划;按范围划分单位计划、部门计划、车间(处室)计划、科室计划.

3、计划的文章结构

①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计划时限、计划内容和文种四部分组成

②正文:前言,相当于导语,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和主要依据。 ③主体,计划的主要内容,由目标、措施和步骤组成。

④结束语

4、撰写计划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②计划中的目标、任务、指标等要写明确

③使用表格式表达计划内容,表格设计要简明,不要在一张表格上列过多的项目,必要时,可以把计划内容分成几张表格来体现。

三、请示

1、怎样撰写请示

请示――下级单位在工作中发生的不能自行决定的重大问题,或不属于本单位权限审批范围的事项,需要上级解决、批准或指示时使用的文种。

2、请示的分类

请示大体上有五种,即审批事项请示、解决问题请示、建议性请示、请求性请示、答复性请示。

3、请示的文章结构

①标题:要准确点出请示事项。

②主送机关:坚持“主送一个机关”的原则。

③正文:

请示缘由

请示事项

结束语

落款

4、撰写请示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不越级请示

②不多头请示

③要一文一事

四、报告

1、怎样撰写报告

报告――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报送材料、答复上级询问时使用的文种,可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2、报告的文章结构

①标题:要准确点出报告事项。

②报告引据:用简明扼要的语句交待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③报告事项

④结尾

五、会议纪要

1、怎样撰写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个与会单位共同遵守和执行的文种,它是将会议研讨情况和成果摘要综合而成。

2、会议纪要的分类

会议纪要可以分为办公会议纪要、专题会会议纪要、座谈会议纪要。

3、会议纪要的文章结构

①标题:单位名称+会议名称+文种;会议名称+文种

②正文:

③总结部分

④分述部分

⑤结尾

六、述职报告

1、怎样撰写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述职者在被考核过程中,向自己的任命部门和上级领导及职工群众汇报自己在一个时期内守职、尽责和施政情况的书面报告,是干部考核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事务文书。

2、述职报告的文章架构

①标题

②称谓

③正文:

④开头部分

⑤主体部分

⑥结尾

⑦落款

3、撰写述职报告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实事求是

②语言要恰当、得体

第三章公文写作技巧

一、公文写作的基本套路

公文写作的基本套路三段式: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打腹稿的过程就是谋篇和立意的过程:

1、正确领会领导意图

2、拟定写作提纲

三、公文写作怎样收集材料

公文材料是公文写作的物资基础

1、以前的和最近的

2、正面的和反面的

3、点上的和面上的

4、直接的和间接的

四、熟记公文的'结构

从公文结构的整体来分析,一般的结构为:

开头――主体――结尾

五、公文开头的几种写法

公文开头要开门见山,起句立意、简洁精炼、富于概括力。

1、根据式

2、原因式

3、目的式

4、引文式

5、时间式

6、事实式

六、公文结尾的几种写法

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应简明概括,意尽言止。

1、总结式2、展望式3、号召式4、要求式5、特定式

第四章公司行政公文处理常识

一、行政公文管理和制发的责任单位

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是本公司公文处理的管理部门,对各职能管理处室起草的以公司名义制发的上行、下行和平行公文进行审核和管理,从政策、格式、行文规则上把关。未经总经理办公室审核登记,任何车间和处室均无资格以公司名义制发公文,没有法定效力。

二、公文格式

1、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制度类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2、公文如有附件,应当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写在正文之下,成文日期之上。

3、公文除“会议纪要”以外,都应加盖印章。

4、成文日期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

三、发文办理

发文办理是指公司名义制度公文的全过程,即:

草拟→本处室负责人签字→会签→审核→签发→登记、批发文字号→打字→校对→缮印→用印→登记、分发

※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1.引用公文应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

2.公文结构层次序数

3.应当适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4、公文中的数字

5、拟制公文

6、装订要求

7、公文的版面要求

正式公文写作 篇4

一、决定

领导指导性文件的一种,用于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决定在实践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具体用途,正文的组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常见的组成形式有这样儿种:

第一种最简洁,通常只有一个自然段,几句话。主要包括的内容是:谁,于何处,根据或为了什么,确定采取什么行动或措施。确定召开会议、人事任免、设立机构、参加或脱离组织的决定,以及一部分履行法定审定批准程序的决定常采用这种形式。

第二种比第一种稍复杂一些,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目的或根据;对所针对事物或问题性质的分析、评价;有关措施(实施的对象、范围、方法、注意事项等)。用于表彰或处分,命名,撤销有关议案或其他公文,以及赋予、剥夺、免除有关对象的权利义务、能力的决定常采用这种形式。

第三种形式则更复杂一些,主要组成部分有:根据、目的、意义或原因;分条列项陈述有关措施的具体内容,必要时在各条项上附加小标题,以概括揭示各自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要写出:措施的性质、种类以及实施的时间空间和人员范围、步骤、方法、条件、组织领导保障、政治思想保障、与其他措施的关系、有关的政策界限、执行要求等。用于确定实施重要政策的决定常采用这种形式。

第四种形式适用于确定并表明原则立场的决定。其特点是除了以简要文字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之外,还有较多的议论、推理方面的文字,以讲清道理,驳斥错误观点。

二、指示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的指示的正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行文的客观依据或目的、意义;二是具体的工作任务与安排,以及指示事项的意义;三是对落实指示事项提出具体注意事项和要求(如步骤、方法、时间安排、期限、政策界限、报告执行情况的方式、时间等)。这三部分内容可依以上次序陈述,也可先讲事项意义及行文目的,然后分条列项对每一项具体任务和要求分别陈述。用于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指示,其正文通常也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行文依据或该项工作活动的意义;二是对开展各项活动指导原则的规定(禁止、纠正或倡导、要求以及有关政策界限);三是在落实指示事项过程中的具体注意事项和要求等。

三、领导指导性文件

领导指导性公文的一般特点是:公文内容对规定受文者的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有关下级机关及有关个人必须认真遵行;公文所针对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涉及特定的问题、特定的人,一般不具有普遍性;有效期一般不长,时过境迁公文即失去执行效用;与规范性公文相比生效程序相对简约,除决定、决议等之外,只要发文机关的法定代表对公文的效用予以确认(如签发),即为有效;在效用方面,一般“溯及既往”,即公文的效力所及不仅针对成文之后发生的有关事物和问题,而且包括成文之前发生的问题,受文者应根据作者要求纠正有关偏向,采取措施弥补不足。

四、通知

(一)颁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

颁发(印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的主要作用分别是完成有关规范性公文的发布生效程序(颁颁发);扩大一部分公文的有效范围并使之更加具体化(转发);使一部分公文升格赋予其在更大范围产生效用的条件(批转)。

这三种通知的正文都比较简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指出谁,经谁批准,为何原因,根据什么,制定了一个什么公文,现将公文发(转发)给谁,怎样执行(或从何时开始施行)。稍复杂一点的就是在上述简单形式的基础上,对被印发、转发的公文或其所针对的事物进行评价分析,说明意义,指出执行中需注意的事项,或者对这些公文中的规定、要求等提出补充性意见。

这三种通知的标题式样与其他公文稍有不同,一般为:(作者)+颁发或印发或转发或批转十(原文标题)+的通知。

(二)指示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用于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共同执行的事项。这种通知的发送对象虽不只是下级机关,但因其内容为更高层次机关的指示精神,因而仍具指示性。

指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包括:行文的依据(客观情况、上级要求等)或目的意义;上级指示的精神及其具体化,如政策规定,工作任务及安排;执行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如步骤、方法、时间要求、政策界限、报告执行情况的方式与期限等。后两部分内容常需以分条列项的方式表达,每条的开端大都以简短文字对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主题句),其后再予阐述发挥使之具体化、明确化。

(三)知照性通知

知照性通知用于转达要求各有关方面周知(只需要知晓而不要求直接执行)的事项。这种通知的发送对象更为广泛,级别方面的限制也不严格,对下级对平级,甚至对一部分上级均可发送。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形成该事项的过程、原因、根据;事项的具体内容(性质、状态)。为简化正文,有时以附件(如任免名单、公章印模、组织章程等)对事项的内容作细致交代。

知照性通知所涉及的`事项主要是:成立或撤销机构或组织;启用或废止公章;变更一些组织或刊物的名称;任免干部;出版发行刊物等。

五、通报

表彰性通报用于表彰好人好事和介绍先进典型经验,其正文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先进事迹(人物、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或经验(单位及所处的客观条件、主要作法、规律性的认识等);评价分析(性质、意义、经验所在及适用的条件情况,经验中的不足及其原因等);决定事项(给有关单位或个人何种称号或其他精神的、经济的奖励),以及提出一些学习先进事迹、借鉴吸收典型经验方面的要求或号召等。

事故通报是批评性通报的一种,其正文主要包括:事故的概况(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对事故性质、原因以及后果的分析说明;提出防止类似事故的原则性要求、措施及各方面应记取的主要教训。有时还包括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决定。上述内容可以直接叙述说明,也可以转发有关事故报告等公文的形式间接转述有关情况(以这些报告等为附件)。

批评错误典型的通报用以批评坏人坏事以及有关单位或个人的错误,其正文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主要的错误事实(单位、人物、时间、地点、主要过程、结果等);分析评价(错误性质及原因、严重后果);对有关当事人的处理意见,以及要求各方面从中记取的教训。有时还提出请检查上报有无类似问题、汇总有关反映等方面的要求。

情况通报用以报道、传达重要情况和有关精神,其正文有两种组成方式,其中一种只对有关事实作客观叙述;另一种除此外还对情况加以分析说明,有时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采取何种对策的指导性意见。

六、批复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批复是一种被动的指示,是针对下级的请示而形成的,其正文主要有三方面内容:指明针对的来文(时间、发文字号、标题等),简要交代形成答复意见的过程;应对方请求回答是否同意或批准对方要求,或应对方请求提出解决工作问题的指导性意见,如不能批准时,需说明理由,只部分同意或批准时,除说明理由外还要提出具体修正、补充的意见,应对方请求发表指导性意见时,具体写法可参照指示或指示性通知;常以“此复”“特此批复”等结束,有时也以提出请对方复文的要求作结,如请对方汇报有关情况,答复有关疑问等。

正式公文写作 篇5

概括材料的写作是在不改变原文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情节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集中、概括提炼,把一篇较长的文章概括出短小的观点,能够较完整地、提纲挚领地体现出原作的精髓。因此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掌握原文的中心思想,找出各段的内容要点,将原文的材料进行筛选、提炼,看看什么材料必须保留,什么材料应当删掉,什么材料应当压缩。要保留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材料,要压缩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材料。此外,要把一些可有可无的过渡段、句及修饰语删去,画出表示内容要点的关键语句,从而列出段落提纲和要点,再进行概括。在写作技巧上,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的写作具体要求,可以使概括材料写作“行之有效”。

(一)删繁就简法

删繁就简法就是要把材料中的次要人物、次要情节删掉,把具体的'描写、详尽的叙述加以抽象和概括,把文章中的次要论据删掉,把详尽的例证加以概括。一般而言,给定的材料往往是一组,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常是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写作中,应用精简的语言将作用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材料中的精髓,即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抽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二)联想类推法

联想是指由某点触发而想起其他相关的问题,类推是指在同类或相近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联想类推法适用于要求概述观点,主要用于某些可以由小见大的材料。即材料提供的,是一种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它往往可以引导我们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或由少到多的联想和类推,由小事想到大事,由局部想到全局,由小道理悟出大道理。这种联想类推到的全局性大道理,就是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三)延伸开拓法

延伸属于深化,开拓属于全面。即在围绕给定材料的基本上,通过点、面、正反、远近、开合、因果、类比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概括。这种方法能使写作者在全面把握思维对象的过程中,找到那些未被认识的方面或特征,从而确定一个思维的新角度,使思维得以引入、深入和全面。运用延伸拓展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万变不离其宗,给定材料是前提;二是延伸要有因果关系、逻辑性,层层推进,推得出;三是拓展要有必然联系,可以类比、参照借鉴。

(四)模式识别法

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其实就是个模式识别过程。面对一个材料,要弄清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就得从头脑中调动出一个个哲理的、道德教训的认知模式,一一与材料对照、匹配,通过比较、斟酌,最后确定哪一种哲理或道德教训与之最吻合,那么,材料表达的就是哪种哲理或道德教训。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这份材料所表达的哲理或道德教训方面的认识模式,那么,这份材料我们就不理解,或理解不确切,观点就难以确立,或确立得不对。

(五)推理演绎法

推理演绎,是从一般的原则、原理出发,推演出关于特殊或个别事物的思维方法。这是概括材料写作常用的方法。一般性的原则或原理是我们行文的依据、前提、目的,由此出发,得到关于特殊或个别事物的判断。推理演绎在概括材料写作中运用得最频繁,也是最有效。写作者写作时应注意把握好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政策、规章等。法律、政策、规章对指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概括的依据。二是上级指示精神。上级指示精神或传达政令、或指导工作,或答复问题。三是专业的标准。专业标准指的是业务的范围、内容、要求等,专业标准同样是概括材料写作的依据。

(六)归纳、演绎结合法

归纳和演绎是概括材料写作不可或缺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经常结合使用,由于归纳和演绎思维是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它们互相关联、互为作用、互为前提。归纳以演绎为前提,任何归纳都是从个别出发,首先认识个别事物,即归纳之前先收集材料。但如何达到目的,要依靠演绎来解决,演绎得出的个别结论是归纳的前提。而演绎则以归纳为基础,任何演绎都是从一般出发,认识一般原则或原理。这一般性原则或原理是借助归纳得到的,是演绎的根据,为演绎提供了前提。归纳和演绎,在概括材料写作的整个思维活动中,互相补充、作用。演绎使主题提炼更为全面、深刻,归纳使主题提炼更为充实、客观。

关于概括材料写作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以上的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必拘泥。而运用的成功与否,则要依靠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分析概括能力或思维能力等。

本文网址://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199922.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