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通用6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篇1

1、圆的概念: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

2、圆的组成:圆心: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注:圆心一般符号O表示。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d=2r或r=d/2。

注: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4、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它的近似值,π≈3、14。

5、圆的面积公式: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用字母S表示。

6、周长计算公式

(1)已知直径:C=πd=2πr

(2)半圆的周长:1/2周长+直径

7、面积计算公式:

(1)已知半径:S=πr2

(2)已知直径:S=π(d/2)2

(3)已知周长:S=π[c÷(2π)]2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篇2

1、一单元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3、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做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4、计算法则: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做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可以先约分。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对分数同样适用。

6、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 2单元位置与方向用坐标确定位置: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表示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单元分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与整数的意义相同。

8、单位1:1.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甲÷乙2.甲比乙多几分之几? (甲-乙)÷乙3.甲比乙少几分之几? (乙-甲)÷乙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工作总量=效率×时间工作效率=总量÷时间工作时间=总量÷效率4单元比比的意义:两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9、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10、 5单元圆圆是一种平面曲线图形。

11、圆中心的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半径×2圆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C=πd或C=2πr S=πr的平方6单元百分数便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12、百分数也叫百分率和百分比。

13、百分数表示的是数量,不能带单位;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分母是100的不一定是百分数。

14、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成分母是100的,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15、 7单元扇形统计图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16、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个部分和总数的关系。

17、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变化趋势。

18、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19、 8单元数学广角用列方程或假设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篇3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二)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三)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四)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c+bc=(a+b)×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详细见重难点分解)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找单位“1”: 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 “占”、“是”、“比”的后面

2、求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 。

3、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 “×”(乘号)

“占”、“是”、“比”“相当于”相当于“=”(等号)

(2)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三、分数除法

(一)倒数

1、倒数的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原数与倒数之间不要写等号哦)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 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因为1×1=1,1的倒数是1;

因为找不到与0相乘得1的数0没有倒数。

4、对于任意数a(a≠0),它的倒数为1/a;非零整数a的倒数为1/a;分数b/a的倒数是a/b;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二)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 ]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详细见重难点分解)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用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或①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小数

② 求少几分之几:(大数-小数)÷大数

(四)比和比的应用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例如

15 : 10 = 15÷10=1.5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

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篇4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数应给数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所用的时间为1÷100,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千米,所用的时间是1÷60,汽车共行的时间为1÷100 +1÷60,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 ÷(1÷100 +1÷60) =75 (千米)

(2)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篇5

一、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观测点,然后要找准方向和角度(方位角),最后要确定距离。

二、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观测点和方位角;

2、从观测点沿着所确定的方向画一条射线;

3、根据单位长度的线段所表示的地面相对距离把实际距离换算为图上长度;

4、用直尺画出图上长度,并标出被观测点的位置及名称。

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描述两个物体或地点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如“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角度不变,方向正好相反。南偏东对应北偏西(不能说成西偏北)

因为东西、南北正好相对,所以东偏南的相对位置是西偏北。

四、描述路线图的方法

先按行走路线确定观测点,再确定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走一步,都要说清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多远的距离。每走一步,都换一个新的观测点。

五、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1、确定方向标和单位长度

2、确定起点的位置

3、根据描述,从起点出发,找好方向和距离,一段一段地画。除第一段(以起点为观测点)外,其余每段都要以前一段的终点为观测点。

4、以谁为观测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十"字方向标,然后判断下一点的方向和距离。

每画一段路都要重新确定观测点、方向和距离。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篇6

第一章: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

1、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时,可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注意两边要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例:3x+15=30要在两边同时减去15;而4x-6=14要在两边同时加上6.最后算出结果.

2、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时,第一步要把x前面的序数相加或相减,再在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例:3x+4x=28要把x前面的3和4相加得到x的系数即7x=28,解得x=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基本步骤:审清题意→写解、设出未知数→找准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

4、基本类型:比较大小关系;

总数和部分数关系(总数=各部分数的和);

和倍与差倍关系(已知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和或差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行程问题中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总路程=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涉及图形的周长、面积的关系等: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面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有8个顶点。

4、正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完全相同;棱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相等;顶点有8个顶点。

5、正方体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6、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至少要剪开7条棱。

7、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8、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没有的部分应减掉。如:没有盖或底边为:

面积=表面积-没有的部分=(长×宽+宽×高+长×高)×2-长×宽没有左侧或右侧为:

面积=表面积-没有的部分=((长×宽+宽×高+长×高)×2-宽×高没有前面或后面为:

面积=表面积-没有的部分=((长×宽+宽×高+长×高)×2-长×高

9、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0、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1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2、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1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

15、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长V=Sh

16、1=12=83=274=645=1256=216;7=3438=5129=72910=1000

17、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除千米外)的进率都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都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8、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表面积会扩大n的平方倍,体积会扩大n的立方倍。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这个数×分数

5、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分子为1的分数的倒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

6、一个数乘真分数(比1小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乘以1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比1大的假分数(比1大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7、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都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1,比1小或等于1。

8、在计算分数乘法中,第二步约分时只能用分子与分母约,而不能用分子与分子约,分母与分母约;分数连乘计算时第一个分数可以和第二个进行约分,也可以和第三个进行约分,但是是分子与分母约,而不能用分子与分子约,分母与分母约。

第四单元分数除法

1、比较量=单位“1”的量×分率;

2、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分率;分率=比较量÷单位“1”的量

3、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变号变倒数)。(可以用整数的除法来证明。如:4÷2=4×1/2=2)

4、混合运算中,除号在哪个分数前面,变为乘号后就乘以哪个分数的倒数。(5/6×4/7÷5/7=5/6×4/7×7/5=2/3)

5、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商会比原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会比原数大。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所得的商和原来的商互为倒数。6、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已知一个数及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这个数×分数

(2)已知一个数和它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方法一:方法二:一个数÷分数解:设另一个数为x*分数=一个数

第五单元认识比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是比号。

2、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算式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算式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值。

5、两个数的比可以用比号连接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

7、化简比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有公因数,也不能是分数或小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比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比为最简整数比。

(2)小数比化简:先看比前项和后项最多的项有几位小数,一位小数扩大10倍,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再按整数比化简的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比前项和后项的分数的同时乘以比前项和后项的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整数比化简的方法化简。

8、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分配总分数等于比例前项和后项的和(如按3:2分,即总共分5份,前项占3份,后项占2份;也可以说前项占总数的3/5,后项占总数的2/5。)则可以用总数乘以前项所占的分数,求出前项对应的值;用总数乘以后项所占的分数,求出后项对应的值。

求大树高度: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高度与影长的比例相同。竹竿长:竹竿影长=大树高:大树影长或竹竿长/竹竿影长=大树高/大树影长

第六单元分数四则运算

分数四则运算和整数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一、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用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用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3)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用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用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5)乘法分配律:ac+bc=(a+b)cac-bc=(a-b)c

二、简便运算:

(一)加法

三个数相加,先找出加数中分母相同的加数;运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把这两个加数移到一起,在这个算式中先算这两个数的和,再用这两个的和加上另一个数。

(二)减法

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b-c=a-(b+c)或a-b+c=a-(b-c);a-(b+c)=a-b-c或a-(b-c)=a-b+c

1、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只有加减法,并且在括号里面和外面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则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去括号计算。即:a-(b+c)=a-b-ca-(b-c)=a-b+c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只有加减法,被减数外的两个分数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则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加括号计算即:a-b-c=a-(b+c)或a-b+c=a-(b-c)(四)乘、除法

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先观察题中是否有相同的分数。如果有且相同的分数分布在加减号的两侧,则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来简便计算。即:ac+bc=(a+b)cac-bc=(a-b)c2、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即:a÷b÷c=a÷(b×c)或a÷b×c=a÷(b÷c);a÷(b×c)=a÷b÷c或a÷(b÷c)=a÷b×c

五、解决实际问题

已知A和B是A的几分之几,求B?A×几分之几=B

已知A和B比A多几分之几,求B?A+A×几分之几=B

已知A和B比A少几分之几,求B?

A×几分之几=B

探索与实践结论: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2,即长和宽变为原来的3/2,现在的面积变为原来的9/4,即为:现在面积:原来面积的=现在长:原来长=现在宽:原来宽注:在计算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的简便方法。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替换的策略

1、根据题目意思,写出等量关系。2、把相等的量互换。3、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

二、假设的策略

(鸡兔同笼问题及延伸题)例:(大船坐的人数×总船数-总人数)÷(大船坐的人数-小船坐的人数)=小船数(总人数-小船坐的人数×总船数)÷(大船坐的人数-小船坐的人数)=大船数假设全部为其中的一种,用假设的这种×总头数和总脚数作比较谁大谁作被减数,再除以两种脚之差,所求出的为另一种的只数。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4)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

(5)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第八单元:可能性

求摸到某种球的可能是几分之几?

这种球的个数÷总个数=这种球的个数/总个数

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

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通常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来表示:如30/100可以写成30%注:在用%号表示百分数中,后面带单位的百分之几不能用%表示。

2、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小数化为百分数:一位小数写成十分之几,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两位小数写成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写成千分之几,分子分母同时缩小10倍……(或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加上百分号)

(2)百分数化为小数:把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缩小100倍(即把百分数的分子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分数化为小数: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2)小数化为分数:一位小数写成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写成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写成千分之几;然后约成最简分数。

4、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1)分数化为百分数:

A:分母是100的因数或倍数,直接进行通分或约分把分母化为100。

B:分母不是100的因数或倍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再根据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把这个小数化为百分数。(2)百分数化分数:

A:分子为整数,直接进行约分,约成最简分数。

B:分子为小数,先把百分数扩大相应的倍数,化成分子为整数的分数,再进行约分,约成最简分数。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100%

6、出勤率=出勤人数÷总人数×100%缺勤率=缺勤人数÷总人数×100%发芽率=发芽种子数÷总种子数×100%成活率=成活棵树÷总种植棵树×100%

本文网址:http://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215780.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