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最新英雄心得体会(集锦12篇)

2023-12-23

想更深入了解“英雄心得体会”吗?编辑为您推荐这篇文章,将提供更多市场分析和策略建议。生活充满多样性,在不同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认知。选择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是个不错的选择。好的心得体会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条理性。

英雄心得体会 篇1

一张残破不全的喜报勾勒出一位为国尽忠又深藏功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辽宁海城又涌现出一位“张富清”式老英雄。

眼不花、耳不背、行走利索,尽管已是94岁的耄耋老人,第一眼看到张贵斌,还是一位打不倒的军人。

“7天6夜,一直守在壕沟里战斗,阵地一步也没后退。战友受伤了、倒下了,我们就玩命背回来。一仗下来,全连就剩3个战友了。”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最惨烈的一战。东北野战军四纵41军后勤担架营2连3排12班战士张贵斌和战友用血肉之躯,死死将国民党救援锦州的挡在塔山。因塔山阻击战的英勇表现,1948年初才参军的张贵斌立一大功。

之后,张贵斌跟随打仗转战大半个中国,直到南下攻打桂林时受重伤才不得不离开。

作为战斗英雄,组织上先后安排张贵斌到广州海关和汉口局工作,但他却在1954年复员回到家乡西柳镇小码头村当了农民。张贵斌说:“我要回乡参加建设,回家孝敬老母。”

从此,张贵斌将4次大功、4次小功的立功证压在箱底。儿女、单位、邻居只知道他是一个打过仗的老兵。

张贵斌所在的单位国网鞍山供电公司在建军90周年时做过退役军人的专题节目。张贵斌在节目中说:“我们趴在战友的尸体后面战斗,我这个新兵活了下来,火线入了党。”他对战功只字未提。

直到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要求核实老兵立功信息,张贵斌才将军功章、立功证、喜报拿出来。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仕科说:“核实了老英雄的立功证和档案后,我们十分敬佩,共和国会永远记住他们!”

回到家乡的张贵斌收起了军功章,但延续了军人雷厉风行、一心为民的作风。他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生产社。村里没钱,他就拿出全部复员费100元,买了3匹马和一辆大车。

1962年,张贵斌到海城县农电局工作,起早贪黑立杆架线。他说:“看到乡亲们家里灯泡亮了,我高兴得睡不着觉。”

在农电局工作的最后几年,张贵斌负责建设电力物资库。国网海城市供电公司经理宁辽逸说:“30多年前,物资存放全靠记账,那可是良心活。组织上必须找政治素质过硬还懂业务的人干。”

作为离休干部,张贵斌住院费全额报销,但他每次生病住院,只要能下床走,就让女儿办出院。他的二女儿张英说:“有时候,我和我爸说‘多住几天国家也给报销’。他就教育我说‘我省下来,国家还能用在别处’。”

离休金5000余元的张贵斌和老伴现在还会在街上捡旧衣服和鞋,他让女儿洗干净放在院里台阶上。“还会有更困难的人,他们就拿去用。”张贵斌说,“党和父母给我的教育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说到70多年前那场7天6夜的战斗,他说,全连只活下来三人。能够幸存,已是人生大幸,他知足。说到作为人民功臣被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场景,他说,那是这辈子最激动最光荣的时刻。

几十年,他从不抱怨,从未对外讲过功勋。他甘于平凡,用平凡书写伟大。

他就是今年94岁的张贵斌,一位曾经先后立过三次大功的老兵,一位回到地方默默耕耘甘于平凡的老人。

直到不久前海城地区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张贵斌的荣誉才被人知晓。日前,记者走进了张贵斌的家,了解功勋老兵的故事……

1.6米的身高,满脸皱纹,说到70多年前那场7天6夜的战斗,他说,全连只活下来三人。能够幸存,已是人生大幸,他知足。说到作为人民功臣被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场景,他说,那是这辈子最激动最光荣的时刻。

几十年,他从不抱怨,从未对外讲过功勋。他甘于平凡,用平凡书写伟大。

他就是今年94岁的张贵斌,一位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的战斗英雄,一位曾经先后立过三次大功的老兵,一位回到地方默默耕耘甘于平凡的老人。

直到不久前海城地区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张贵斌的荣誉才被人知晓。

日前,记者走进了张贵斌的家,了解功勋老兵的故事……

走进小屋,老人正坐在沙发上,胸前佩戴着多枚勋章。

沙发上摆放着尘封许久的大小证书。如果不是这次采访,这些勋章和证书还会继续沉睡。

开启这些勋章秘密的,是这次全市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

不久前,二女儿张英带着张贵斌的证书和勋章,陪伴父亲来到西柳镇信息采集点。勋章和证书让在场人员惊讶不已。

老人的报功书是解放军东北军区签发的,写明了张贵斌在塔山阻击战中英勇果敢,被评定为大功。再看老人的个人信息,出生于1925年,1948年参军,1949年入党,先后立大功三次。

张贵斌深藏着的报功书早已泛黄,薄薄的一张纸满载着岁月的痕迹,边边角角都破损了,可报功书上的寥寥文字,却清晰地印证了一位战斗英雄浴血战场的事迹。

工作人员备受震撼的同时也非常激动,他们没想到,身边还藏着这样一位战斗英雄,这样一位张富清式的人物。

1948年鞍山刚刚解放后,从小出生在西柳小码头村的张贵斌毅然选择了参加解放军。“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我要去当兵。”那时,张贵斌结婚不久,妻子刚有了身孕。尽管如此,他还是走进了。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的一次重要战斗,战况异常惨烈。

张贵斌当兵不久,却非常勇敢,7天6夜的战斗中,始终守卫在阵地上,枪不离手。“那时候没工夫想别的,就想一定要挺住。我们人少,敌人人多,但我们就是顽强。天上的敌机不停地飞,炮弹把我的腿炸伤了,包扎一下继续上。有的战友倒下了,我就抢时间把他们背回来。我们最后能赢凭的就是不怕死的精神。”张贵斌被炮弹炸伤的左腿上的伤疤至今依然清晰可见,现在还会时常疼痛。可他说,这点小伤不算什么,与许多战友相比,他已经够幸运了,起码活了下来。他还记得同班两位战友的名字:李恩禄、刁凤祥。“我们牺牲战友的遗物都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这些年我没能常去看他们……”说到这,老人的声音颤抖了。

因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英勇,张贵斌获得“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记大功一次。

北京解放后,获得“人民功臣”称号的张贵斌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们的接见,他本人在1949年2月入了党。家乡的妻子也感受到了这份荣光。二女儿张英说,她小时候听姐姐说,当年父亲的报功书送到家里的时候,一路吹吹打打,大伙都往家里来恭喜母亲。可很少有人知道,张贵斌在外打仗时,妻子和女儿是靠着妻子丁凤珍编草鞋为生,日子过得很艰难。

1954年2月,走了大半个中国,又在战斗中获得两次大功的张贵斌转业回到了老家西柳镇小码头村。本来可以留在广州海关,但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申请回乡。当时他跟组织说:“家乡更需要我回去建设。”回乡后,他先后在村党支部、信用社任负责人,之后做过供电所所长,再后来到了农电局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全心全意,不怕苦不怕累。他把证书和军功章藏在柜子里,从未提过自己的功绩。

从硝烟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张贵斌,很少计较个人得失,他淡泊名利,对于物质的需求,更是简单又简单。“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能活到现在,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享受到国家给的待遇,已经得到太多啦,不应该再要求什么。”

张贵斌和老伴丁凤珍现在住的房子仅仅31平方米,家具简单陈旧。以前张贵斌老两口住的地方暖气不好,老两口年纪大了受不得冻,十几年前才换到了这里。但这里也是老房子,面积又小,可张贵斌说,够住了。

现在,张贵斌还会外出遛弯,去小广场跟大家聊新闻,聊党的好政策,但从未说过自己是个立过战功的老兵。邻居都不太相信张贵斌已经90多岁了。后来确认了他的岁数,大家都说,他身体这么棒,肯定是心胸豁达,儿女孝顺。再听说他的老伴也健在,已93岁了,大家感叹,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丁凤珍说,自己是农民,习惯了苦日子,现在国家每个月给高龄补助几百元,很不错。她说:“两个人一起平平安安的,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强。”

如此安贫乐道,是因为张贵斌和老伴从未想过索求。

这几年张贵斌因病常住院,他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住好的医院,也可以住时间长一点,可张贵斌从来都是刚感觉好点就出院,他跟孩子说:“我都好了,就别浪费国家的资源。”买药也不让孩子们去报销,全拿工资的钱去买。他说,国家给自己的工资不少了,不能再花国家的钱。

张贵斌平时穿着极其简单,他也不让儿女给他买新衣服,他说,有两件衣服换洗足够了。

现在,张贵斌仍坚持通过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时不时还要动笔记录。小学两年文化的他是在接受教育。他说是党给了他知识,教会他做人,给了他现在的安稳生活,他永远感谢党和国家。现在他老了,不能给国家作更多的贡献,那么就管好小家,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

十几年前,张贵斌就嘱咐儿女:“我死了就给我盖上一面党旗,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准备。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河里。”

83岁的王素清是张贵斌家的老邻居,听说记者采访张贵斌,老人特意赶过来,就为了跟记者说几句话。“张大哥人太好了,在村里做书记时,替老百姓做事,谁有困难找到他都尽力去帮。有两件事我一直记得,一件是有一回他在路上捡到钱了,担心丢钱的人着急,他就守在原地,一等就等了几个小时,一直到失主回来。还有一件事,他后来做信用社主任,有人贷款做买卖结果钱还不上,他自己掏钱把5万元还了。作为村书记,他事事做在先,公平公正,大伙心里都敬佩他、信服他。”

今年66岁的李恩思,1962年随父母下放到张贵斌所在的村。张贵斌帮助他们安顿下来。李恩思的父亲病重,张贵斌帮着买药、打针。李恩思的父亲病逝,张贵斌一手操办了后事。那时李恩思年纪还小,他的妈妈身体也不好,父亲去世后,他家的事里里外外都是张贵斌帮忙。李恩思说:“感恩在心,一辈子忘不了。”

英雄心得体会 篇2

近日,市委作出了开展向张贵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后,老英雄张贵斌深藏功名、淡泊名利、朴实纯粹、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铁西区中小学师生中掀起了学习热潮。

铁西区实验学校组织学生召开了学习英雄张贵斌的主题队会,集体学习了鞍山日报《94岁老兵张贵斌 甘于奉献的英雄》的报道。该校大队辅导员赵云峰说,张贵斌老人战功卓著,而他却深藏功名,不计得失、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了60余载。作为一名鞍山人,为钢都有这样一位英雄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教师,她将学习张贵斌甘于奉献不计名利的精神品质。学习他时刻不忘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赵云峰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继续立足三尺讲台,学习和发扬张贵斌同志的奉献精神,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用自己的知识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愿化作护花的一捧春泥,滋养一株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英雄心得体会 篇3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安排,10月18日,海城市残联开展了学习张贵斌先进事迹活动,市残联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海城市残联副理事长杨振东诵读了先进事迹材料,同时强调,共产党员的称号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党员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重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改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的行动指南。

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海城市残联全体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学习张贵斌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自觉地以张贵斌为榜样,学习他的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甘于奉献,不计名利、恪尽职守,敢于担当、清廉自守,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素养,以便于残联党员干部更积极的投入到为残疾人创造更好生活环境的事业中。

英雄心得体会 篇4

退役军人创业典型柏长春积极响应市委关于开展向张贵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精神,不仅自己学习,还组织全公司员工一起学习老英雄的先进事迹。

柏长春说,他将把张贵斌老英雄的可贵精神落实在行动中,拓宽思路,更好地为广大“退役老兵”服务,为鞍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踏实做事,不求回报;虽功勋卓著,却甘于平凡——14日,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张贵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老英雄张贵斌成为新时代鞍山的“偶像”,而鞍山社会各界也开始用实际行动向老英雄致敬。

鞍山各地区各部门迅速掀起学习张贵斌事迹的高潮,有关部门也纷纷关注老英雄的生活和健康。从了解到张贵斌的事迹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组织走访慰问了张贵斌,详细了解老英雄及其老伴的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情况,并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把组织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随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率先下发通知,在全市退役军人系统及广大退役军人中广泛开展向张贵斌同志学习活动。

海城市相关部门、国家电网鞍山分公司陆续到张贵斌老人家探望。为让老人过个温暖的冬天,相关部门正抓紧协调,将为老人备一处好一点供暖条件的住房。

14日下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来鞍专程采访张贵斌,老英雄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

张贵斌为何成为“偶像”?因为他以不凡经历给予我们不断拼搏的勇气。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惧牺牲,参加多次战斗,先后荣立4次大功、4次小功。1954年回到老家海城西柳农村工作。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信用社负责人、供电所所长,后来又到农电局工作,一直到1978年10月离休。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听从党的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讲奉献。

张贵斌为何成为“偶像”?因为他用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应该坚持的方向。老人是离休干部,每个月退休金5000多元,但他多少年都住在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用着老家具,两件旧衣服穿了十几年,却毫无怨言、安然自乐。明知道可以享受很好的医疗待遇,但他总是主动放弃,想着能帮国家省一点就是一点。有再多的困难也都自己克服,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

张贵斌为何成为“偶像”?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目标,看到了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现在全市上下正全力实施“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作为鞍山一员,我们要学习他恪尽职守、甘于担当的务实作风,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把岗位当成事业干,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1948年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以来,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到地方,张贵斌坚守初心使命,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变,造福群众、埋头苦干的价值追求始终没有变。张贵斌的事迹启示我们,在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弘扬张贵斌的这种崇高精神,对标先进,不论身在哪个岗位,都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迎难而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真正以事为轴心,干起来、转起来、忙起来。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对党绝对忠诚,强化“作品意识”,负责任、敢担当、能干事,奋力把前进路上的挑战变成鞍山发展的机遇。“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实现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实施“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不可能轻轻松松,必将充满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以张贵斌为榜样,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咬定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努力做好鞍山振兴发展的各项工作。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市委的决定要求,把学习张贵斌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榜样中凝聚共识、汲取力量,坚守初心使命,埋头苦干实干,为鞍山振兴发展蓄积新动能,为建设平安舒适幸福新鞍山做出新贡献。

英雄心得体会 篇5

张贵斌,男,汉族,1925年12月出生,海城市西柳小码头村人,1948年5月鞍山刚刚解放后入伍,1949年2月入党,跟随部队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南,参加塔山阻击战等战役战斗,先后荣立4次大功、4次小功。1949年3月25日,作为塔山阻击战战斗英雄代表,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4年2月因伤转业后,主动放弃留在武汉公安和广州海关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申请回老家农村工作,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信用社负责人、供电所所长,后来又到农电局工作,于1978年10月离休。张贵斌同志深藏荣誉功勋60余载,在地方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直到退役军人信息比对核查时,张贵斌同志的先进事迹才被人知晓。

张贵斌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不改本色,在部队英勇作战,九死一生,身负战伤,战功卓著;到地方,他主动回到农村,造福群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离休后,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深藏功名,不计得失,始终保持着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神面貌和优良作风,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是退役军人的楷模,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

英雄心得体会 篇6

看!他们在湛蓝的天空中留下一道道震撼人心的“彩虹”!那绚丽的“彩虹”通往远方,通向中国航空事业成功的彼岸!他们,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读了张子影这位空军作家的《试飞英雄》,我感触颇深,有一种来自心灵的震撼久久无法散去。

从这部文学作品中我看到了一群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试飞英雄,他们拥有着平常而又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生。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事业,有着美满和睦的家庭,有着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梦想,有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他们也是不平凡的,因为工作的需要而忍受着与家人分离的痛苦,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训练。明明知道飞行过程中伴随着危险与未知,明明清楚每一次飞行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果敢坚决地在高空中进行飞行任务。

邹延龄放弃光辉的前途,为了组织的需要选择做试飞员;李中华用倾尽生命的代价刷新中国战机飞行速度最高纪录……他们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他们感染着每一个人!正如书中所说“他们不仅在试飞场上为国铸剑试剑,而且在精神高地筑起一座时代丰碑”“就是化作碎片也闪耀在祖国的天空,照亮战友前行的路”。他们用超乎寻常的勇气把梦想写在祖国的蓝天之上,他们用一生谱写了壮烈的诗歌! 试飞员,这个职业并不被大家所熟知。他们是和平时期离死亡最近的人,他们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张子影通过这部作品向大家揭示了试飞背后的种种辛酸。让我们明白中国航天事业从开始的落后到如今站在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功不可没!是他们一次次飞行,一次次努力,一次次拼搏,从不退缩,勇往直前才架起了通向成功的桥梁。正是他们优秀的飞行技术,丰富的试飞经验,严谨的科学态度,勇敢的拼搏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在空中试飞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在这奇迹的背后,他们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迄今为止,已有29名试飞英雄为了这份伟大的航空事业壮烈牺牲,血洒长空。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印红了我们的心。他们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忠诚,无畏,精飞”的试飞精神,我不由得向他们致敬,为他们唱起响彻天空的赞歌。

读完,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个答案显然易见,因为我从他们视死如归的眼神中看到了不容置疑的爱国情怀!是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才造就了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试飞英雄。我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向他们致敬。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尊敬!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有着一样的爱国情怀,一腔热血。环卫工人们在一次次弯腰中迎来黎明的曙光,他们呵护着城市的容颜;建筑工人们在刺眼的阳光下流下辛勤的汗水,他们建造着人们的家园;老师们偌大的教室里传授无穷的知识,他们陪伴孩子的成长;医生们在一个个手术中救死扶伤,他们保证着患者的健康;战士们在边疆上昂首挺胸,或迎着寒风,或顶着烈日,他们守护着我们的祖国。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向试飞英雄们学习,要向他们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拥有爱国心,爱国情。然而当下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等我们的羽翼丰满了,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知道试飞英雄们的心中有一个梦,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了这个梦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一路走来,不畏艰难险阻,不畏悬崖峭壁,我们披荆斩棘,一步步向它靠近。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必胜的决心,我们要让洒下的汗水,浇灌成功的鲜花,让付出的努力,收获胜利的果实。我们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无穷的智慧,敢于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让祖国站在世界的顶峰,让五星红旗在各地迎风飘扬,让那抹鲜艳的红彰显她傲人的姿色,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的本色!瞧!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他们飞得更高更远了……

英雄心得体会 篇7

张贵斌,男,汉族,1925年12月出生,海城市西柳小码头村人,1948年5月鞍山刚刚解放后入伍,1949年2月入党,跟随部队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南,参加塔山阻击战等战役战斗,先后荣立4次大功、4次小功。1949年3月25日,作为塔山阻击战战斗英雄代表,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4年2月因伤转业后,主动放弃留在武汉公安和广州海关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申请回老家农村工作,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信用社负责人、供电所所长,后来又到农电局工作,于1978年10月离休。张贵斌同志深藏荣誉功勋60余载,在地方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直到退役军人信息比对核查时,张贵斌同志的先进事迹才被人知晓。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9月23日,鞍山日报以《94岁老兵张贵斌、甘于平凡的英雄》为题率先报道了海城退伍老兵张贵斌的感人事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来鞍采访,10月8日,新华社推出《辽宁海城再现“张富清”——塔山阻击战老英雄张贵斌深藏功名65载》。10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刊播了老英雄张贵斌的事迹。10月5日、12日,辽宁日报、辽宁卫视《辽宁新闻》先后进行了报道。张贵斌同志的事迹经各大媒体刊载和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张贵斌同志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不改本色,在部队英勇作战,九死一生,身负战伤,战功卓著;到地方,他主动回到农村,造福群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离休后,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深藏功名,不计得失,始终保持着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神面貌和优良作风,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是退役军人的楷模,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向张贵斌同志学习活动。

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张贵斌同志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坚决听党话、一心跟党走,用行动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1948年,鞍山刚刚解放后,张贵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他勇敢作战,7天6夜的战斗中始终坚持“人在阵地在”,直至战斗到最后全连仅剩3个战友,用血肉之躯守住了阵地。之后,又随部队转战了半个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伤转业后,他主动申请回到老家当了农民,在村支书、信用社、供电所、农电局每个岗位上,党让干啥就干啥,一心朴实工作,默默无闻奉献。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把对党忠诚刻进心里、融入血液,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把坚定信仰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处处体现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铮铮誓言。

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甘于奉献、不计名利的精神品质。张贵斌同志始终保持朴实纯粹,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不务虚功、奋发进取。张贵斌作为战斗英雄,转业时不要求组织照顾,把去大城市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主动申请回到了老家农村,在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以来,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以往的功勋荣誉从不提及,连家人都不曾知晓。20,国网鞍山供电公司制作建军90周年退役军人专题节目时,张贵斌在节目中说:“我们趴在战友的尸体后面战斗,我这个新兵活了下来,火线入了党。”仍然对战功只字未提。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切实站在改革发展主战场、重点工作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以只争朝夕、夙夜在公的精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责任。

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恪尽职守、敢于担当的务实作风。张贵斌同志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始终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体现出朴实纯粹的优良作风。回乡第一年,他被推选为乡生产社委员,生产社没条件生产,他就拿出全部复员费100元,买了3匹马和一辆大车为生产社增收。他任职村书记期间,事事做在先,一切为村民考量,处处为国家着想。他在信用社工作时,有困难户还不上贷款,就自己掏钱给还。到县农电局工作后,起早贪黑、顶着酷暑严寒立杆架线,点亮了乡里的万家灯火;工作的最后几年,他负责建设电力物资库,物资存放全靠他一个人记账,他始终认真负责、细致踏实,坚决把这个良心活干好。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单位,都要把岗位当成事业干,兢兢业业、亲力亲为,时时处处贡献出个人的全部力量。

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清廉自守、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张贵斌同志最难得的品质是艰苦朴素,从不向组织提出特殊要求,有再多的困难也都自己克服,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张贵斌离休金5000余元,但是现在还和老伴到街上捡旧衣服和鞋,清洗干净后留给困难的群众拿去用。作为离休干部,张贵斌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但只要病情好转能够下床了,就坚持出院,总想着帮国家省一点,用在别处。至今,张贵斌和老伴还住在30平米的老房子,用着老家具,对平平安安、有吃有穿的日子很满足。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时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任何时候不居功自傲,不向组织提特殊要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做到生活向低标准看齐,工作向高标准要求。

一张残破不全的喜报勾勒出一位为国尽忠又深藏功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辽宁海城又涌现出一位“张富清”式老英雄。

眼不花、耳不背、行走利索,尽管已是94岁的耄耋老人,第一眼看到张贵斌,还是一位打不倒的军人。

“7天6夜,一直守在壕沟里战斗,阵地一步也没后退。战友受伤了、倒下了,我们就玩命背回来。一仗下来,全连就剩3个战友了。”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最惨烈的一战。东北野战军四纵41军后勤担架营2连3排12班战士张贵斌和战友用血肉之躯,死死将国民党救援锦州的部队挡在塔山。因塔山阻击战的英勇表现,1948年初才参军的张贵斌立一大功。

之后,张贵斌跟随部队打仗转战大半个中国,直到南下攻打桂林时受重伤才不得不离开部队。

作为战斗英雄,组织上先后安排张贵斌到广州海关和汉口公安局工作,但他却在1954年复员回到家乡西柳镇小码头村当了农民。张贵斌说:“我要回乡参加建设,回家孝敬老母。”

从此,张贵斌将4次大功、4次小功的立功证压在箱底。儿女、单位、邻居只知道他是一个打过仗的老兵。

张贵斌所在的单位国网鞍山供电公司在年建军90周年时做过退役军人的专题节目。张贵斌在节目中说:“我们趴在战友的尸体后面战斗,我这个新兵活了下来,火线入了党。”他对战功只字未提。

直到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要求核实老兵立功信息,张贵斌才将军功章、立功证、喜报拿出来。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仕科说:“核实了老英雄的立功证和档案后,我们十分敬佩,共和国会永远记住他们!”

回到家乡的张贵斌收起了军功章,但延续了军人雷厉风行、一心为民的作风。他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生产社。村里没钱,他就拿出全部复员费100元,买了3匹马和一辆大车。

1962年,张贵斌到海城县农电局工作,起早贪黑立杆架线。他说:“看到乡亲们家里灯泡亮了,我高兴得睡不着觉。”

在农电局工作的最后几年,张贵斌负责建设电力物资库。国网海城市供电公司经理宁辽逸说:“30多年前,物资存放全靠记账,那可是良心活。组织上必须找政治素质过硬还懂业务的人干。”

作为离休干部,张贵斌住院费全额报销,但他每次生病住院,只要能下床走,就让女儿办出院。他的二女儿张英说:“有时候,我和我爸说‘多住几天国家也给报销’。他就教育我说‘我省下来,国家还能用在别处’。”

离休金5000余元的张贵斌和老伴现在还会在街上捡旧衣服和鞋,他让女儿洗干净放在院里台阶上。“还会有更困难的人,他们就拿去用。”张贵斌说,“党和父母给我的教育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九死一生,四次大功、四次小功的功勋荣誉却从不提及,连家人都不曾知晓。

转业时,他主动放弃留在武汉公安、广州海关等工作的机会,申请回到家乡支援建设。他说:“好机会留给战友,我在哪儿都一样为人民服务。”

他,就是94岁的鞍山海城市退伍老兵张贵斌,一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深藏荣誉功勋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祖国更强大了,为祖国骄傲,为祖国自豪,跟着共产党走,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10月2日,谈起前一天收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时的心情,张贵斌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10月1日,张贵斌早早就起床了,吃过早饭,穿上军装、戴好军帽,便迫不及待地守在电视机旁。“牺牲的战友们没有等到今天的好时光,我要替他们好好看看我们的国家,看看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谈起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泪水在张贵斌眼里打转。

1948年,鞍山解放后,出生在海城西柳镇小码头村的张贵斌决定参加解放军。“因为把地主家的驴弄丢了,我爹丧了命,哥哥被国民党抓走充壮丁,旧社会让我家家破人亡。”张贵斌说,虽然当时自己刚结婚不久,妻子也有了身孕,但怀着对旧社会的仇恨,也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参军。

刚进入部队,张贵斌便赶上了塔山阻击战。虽然是一名新兵,但张贵斌却非常勇敢,7天6夜的战斗中,他始终守卫在阵地上,枪不离手。“敌机不停地轰炸,炮弹炸伤了腿,我就包扎一下继续上,有战友倒下了,就抢时间把他们背回来。”张贵斌哽咽地说,一场战斗下来,全连只活下来3个人,“牺牲战友的遗物都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这些年我没能常去看他们……”

因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英勇,张贵斌获得“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记大功一次。1949年,作为战斗英雄代表,他在北京接受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49年2月6日,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说到这,张贵斌伸出3个手指,“当时全连才3名党员,就有我一个,光荣不?”

从那时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成了张贵斌最大的追求。随后,他又随部队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南,先后立大功、小功数次,1954年因伤转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但他始终将立功证书藏在柜底,从未向家人和外人提及。

“今年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根据老人家带来的证明材料和后来我们进行的档案查阅证实,老人家在战斗中先后立大功4次、小功4次,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王久泽说,老英雄张贵斌舍生忘死、报效祖国,深藏荣誉功勋七十载的事迹,让他们深深感动。

英雄心得体会 篇8

《试飞英雄》是一部现实军事题材原创力作。作者追随中国空军试飞员队伍十六载,亲见这个英雄群体投身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以纪实手法,浓墨重彩的记录、塑造这群为国铸剑、追梦蓝天的铁血精英,揭秘中国几代新型战机试飞的内幕,深刻诠释了“忠诚、无畏、精飞”的试飞精神,丰富拓展了强国强军梦的深厚内涵,充分体现了歌唱祖国、礼赞英雄的时代主题。

其作者张子影更是风采非凡。位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巴金文学院终生签约作家等多种职位。本书更是获奖颇多:中国出版协会20xx年度“中国三十本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xx中国好书”。

全书分为七部分加上序章和尾声。每一部分的标题也都直击中心。

在云端唱响——他们是和平时期

离死亡最近的人。

在这一部分的前言中有这样几句诗:“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引用李白的诗表现出试飞英雄的豪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四章的老飞行员黄炳新,在一次高空颤振试验到达5000米的关键时刻时发生了意外,飞机的方向舵被震掉了。顶着巨大的风险,他,柔和地拉杆控制住飞机的下沉量,慢慢收光油门。随着机头高高仰起,四个主轮轻轻触地,一个漂亮的着陆!万万没想到,就在一刹那,机头突然急剧地向右偏转三四十度,转眼间飞机就要偏出跑道!黄炳新毫不犹豫地用全力踩满左脚蹬,同时放出减速伞,飞机开始迅速减速。终于,速度减下来了,最终停在滑行道上。在人群的欢呼声中,他悄悄离开回到办公室,办公室抽屉的钥匙还在锁眼里。抽屉里没有封口的信装着一些钱和半张纸,纸上短短几句是他给爱人和组织的“遗书”。全文只有三句话:“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交给组织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他轻轻地将这封信撕碎,看着许多白色的碎片蝴蝶一般起舞。

试飞事业考验试飞员们的意志、品德和操守,更考量信念、智慧和忠诚。

凌霄踏歌——他们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这一部分算是让我感触最深了。分为两个人物:“大哥大”和__。“大哥大”却占据了我对试飞员的认识。

“大哥大”雷强从小受着父亲雷雨田的飞行教育,体质是院里最好的,却在选拔的前一天晚上通宵看小说,红着眼体检没过,做了一年的农民,又开始第二波选拔。期间被认为最优秀学员留任下届教员,他不愿意要去上大学,被领导批评一顿后决心专门搞飞行,当然,他成功了。但他不满足现有的安逸,要去挑战自己,成为试飞员。一路上坎坷与危机相伴,在数不尽的日日夜夜与设计师相伴,飞机的每一个部位他都一清二楚。在试飞歼–10时,他怎么也没想到等这个时刻等了十三年,他一生获奖无数,多次打破外国记录,挑战生命的极限。我想,就像那些喜欢攀岩、蹦极极限运动的人一样拥有热血。衡水中学的一位学生曾在演讲时说过:“没有人,在年少时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年少的我们自命不凡,凭着一股冲劲,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雷强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好强,在歼–10试飞成功的表彰大会上,他说“感谢试飞为我的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感谢飞行带给我激情燃烧的岁月!”

航迹承载梦想,蓝天见证辉煌。中国空军试飞员群体是“强军报国,筑梦蓝天”的时代先锋,他们自主创新、勇于开拓,英勇无畏、敢于亮剑,以自己的大智大勇,赋予强国强军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他们以信念和忠诚打造铮铮铁骨,以热血与希望铸就蓝天军魂,成为国家、民族的精英和脊梁,托举起亿万中国人航天强国的梦想。

记住,他们的名字叫“中国空军试飞员”。

英雄心得体会 篇9

9月26日上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郑重地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戴在老英雄张贵斌的胸前。老人高兴地说:“这是国家给的荣誉,感谢党和国家。”

鞍山日报9月23日《94岁老兵张贵斌 甘于平凡的英雄》一文见报后,曾多次获得大功但选择回到地方默默耕耘、甘于平凡的老兵故事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纷纷聚焦鞍山,先后赶到老人家里,了解老人的光辉事迹。

9月26日,中央电视台一行三人来到鞍山,对老人及家人展开了采访。央视记者卜大菲说,张贵斌老人从战场回到地方,甘守平凡、不提任何要求,在平凡岗位始终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间,让人感动,令人钦佩。通过采访,他们也得到了灵魂洗礼。

张贵斌老人的外孙女之前只知道姥爷是军人,曾参加过解放战争,但对老人战斗中和回到地方的故事一无所知,那些军功章也从来都没有见过。她说:“那些东西姥爷从来不提,要不是看到报道,我都不知道姥爷这些年身上藏了这么多秘密。姥爷心有大义、对党忠诚,是我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为有这样的姥爷而骄傲!”

英雄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几天只要打开新闻,大篇幅的都在报道海地维和的八名遇难中国警察。从得知八名英雄被埋,到第一位烈士遗体找到,随即遗体都被挖掘出来,我一直都在关注,和全中国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同胞一样,为他们的英雄壮举所悍然和感动!

“同胞,我们接你回家!“

当八名烈士遗体被运送回国,灵车途径天安门,长安街,人们自发的手拿白菊花,举起这样的标语接英烈们回家,大家都知道,你们是友善之师,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是所有公安队员的楷模,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你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回了在海地地震之前的和平稳定,你们不怕艰辛,远赴条件艰苦的海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注重付出,而不求回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完成了自己个人价值的体现,提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前段时间长江大学八名大学生不顾自己年轻的生命搭成人梯营救三名落水儿童,虽然事迹不同,但英雄们的品德和思想都是相同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是生命谱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我想,正是有了这些英雄们的带头作用,这股正义之风一定会吹遍千家万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我们要向英雄们学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作一个好公民!

英雄心得体会 篇11

暑假里,我去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烈火英雄是关于消防员救火事件,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讲这个故事吧。

前面的开头讲了一家火锅店着火了,里面装了几十个煤气罐,他们还把安全通道给堵了,看到这一点我觉得他们做的很不好,几十个煤气罐一爆炸整个房也就爆炸了。他们的小孩还在里面幸好消防员把她救出来了,但是最后有一个新兵死了,其他消防员都怪队长把他害死的。

后面演的都是关于滨海石油港湾着火事件。这一次着火的事件很危险,只要这着火着到有毒气体的灌区只要这个爆炸,整个城市就会完蛋。有俩消防员要去关四个阀门一个要转八千圈,最后他们手都磨磨烂了了,有一个消防员死了,另一个是活着出去的,还有两个死的消防员一个是被火烧死的,另一个是水里的垃圾缠着腿淹死的。

所以这个电影告诉我们消防员很伟大,还有我们以后不能再乱扔垃圾了,活在猛于虎,我们都要安全用火,不要堵塞安全通道。

英雄心得体会 篇12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是一个不平凡的周末。台风“利奇马”呼啸而过,浙江及山东地区因灾死亡43人,因灾失踪17人,台风也给多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风雨雷暴中,大多数人选择闭门闭窗,安稳在家中度过台风天;而有那么一群人,却选择了在风雨中逆行,只为完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光荣使命。

他们中有冒雨逆行的基层党员干部,为群众撑起一把把伞。8月10日凌晨,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省温岭市沿海,风雨肆虐,却阻挡不住基层干部从家中赶往单位、从单位赶往抗洪救灾一线的道路。危旧房屋里,他们耐心劝说群众转移住所,将雨伞高高举到转移群众的头顶,自己却浑身湿透;淤泥沟渠旁,大型机械在雨中清理作业,在机械作业无法深入的地方,他们迅速跳进沟渠中,徒手清淤;在低洼积水处,他们涉水拉起警戒线,协力将涉水熄火的汽车推至高地……这一幕幕,发生在每一处遭受台风侵袭的地方,他们默默无闻,他们逆风而行,只为守护群众最切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他们中有昼夜未眠的各行各业工人,为群众架起一条条桥。在“利奇马”席卷各地的几十个小时里,还有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他们昼夜未眠地与“利奇马”奋战了几十个小时。这其中,有台风中全力抢修后大哭的电力工人田瀚林,有台风中坚持在一线进行跟踪报道的“台风专用记者”们,有一碗面泡了两个多小时的消防队员们,有涉水推着救生筏解救被困群众的救援人员,他们不敢合眼、不愿休息,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我看来,无论是抢救电力、跟踪报道还是解救群众,他们接通了群众的电网,让群众实时了解台风动向,将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群众架起一座座通往平安、无恙的桥梁。

他们中有无惧生死的抗洪一线英雄,为群众筑起一座座堤。在这一场天灾当中,有那样几个名字永远同“救灾英雄”刻在了一起,他们以“无我”之境界书写了“大我”之人生。孟凡勇,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孟家洼村村干部,在疏通涵洞管道过程中,被洪水冲走牺牲。61岁,在这个本应安享老年生活的年纪,他却冲到了抗险救灾的第一线,以生命为代价疏通了管道,以他并不强壮的身躯为村民筑起了一道最坚实的堤坝。李夏,绩溪县荆州乡纪委书记,在抗台抢险中突遇山体塌方不幸遇难,年仅33岁。在明知会有塌方危险的地方,坚持护送一对母子走过塌方路段,自己却在返回途中遭遇山体塌方,他坚持以身体之躯护群众安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风雨无情,而广大党员干部、一线工作人员却在防台抗台中接受考验、锤炼党性,彰显了干群之间的无限深情,同时也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了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光荣使命。

本文网址://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69447.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