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祝福教案合集十四篇

2024-07-05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您想了解有关“祝福教案”的内容吗接下来请看,请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祝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 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 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四、课堂小结: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天”,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祝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2、学习课文2——5段,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

3、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来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每一件事的不同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今天,我们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进万国殡仪馆的礼堂,吊唁这位伟人。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师: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伯父在世时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二、细读品味,深感“爱戴”和“悲痛”

(一)学习第四段:

2、下面请听“救助车夫”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同情人民)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出示幻灯片)

②想想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④一起朗读这段话,体会动词的用法。

⑤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细读课文,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了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幻灯出示)

(2)你准备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4)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生齐读)

1、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自读圈画,并作批注)

(2)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出示幻灯)

A、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3、请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请两位读得好的同学表演。

4、师:可是现在,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的伯父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1、鲁迅的感人事例,何止这两个,下面请采用刚才学习三、四段的方法来学习二、五段(出示小黑板)

2、喜欢哪一段精读哪一段,还可互相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导。

4、“谈碰壁”中哪句话值得大家进行研读?

(1)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说说你是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3)齐读。

5、我们一起把他人转述的那部分内容朗读一遍。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可是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现在他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了的声音了,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的眼泪不断地大颗大颗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进一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这位伟人深深鞠一个躬吧!

阅读有关介绍鲁迅的一本书或他写的一部作品。

祝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

(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

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

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

四、作业:课后练习一、字词。

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提纲

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三维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二.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讪讪:

怔怔:怨府:

沸反盈天:

三、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 》,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和《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五部经典著作。

四、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四、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2、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五.布置作业:

1、以“___________的她(他)”为题,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要抓住人物某一典型特征,通过其前后的变化,反映主题。字数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研习文本

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二.合作讨论:

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三.语言品鉴

1、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 ]的头发,即今已经[ ]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 ]不堪,黄中[ ],而且[ ]了先前悲哀的[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 ] [ ]是一个乞丐了。

2、我因为常见些但愿[ ],以为未毕[ ]的事,却每每[ ]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 ]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 ]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

3、头上扎着[ ]头绳,[ ]裙,[ ]夹袄,[ ]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 ],但两颊却还是[ ]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4、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 ]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她[ ]满足,[ ]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 ]了。

四、相关链接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

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五、作业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认识春天及迎春祝福对反衬祥林嫂悲惨遭遇的作用。

二、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由闰土、孔乙己形象的概述引出课题

我们忘不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手握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剌去,他是谁?他是少年闰土。可惜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迟钝麻木。那手捂碟子,说着“多乎哉?不多也,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是谁?是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却不明不白地从这个世界消失。

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

二、讨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那是什么季节?春天。

1.春天,她失去丈夫

激疑:失去丈夫,是否不幸?丈夫小她10岁,婆婆只大她几岁,可能是童养媳,没有爱情,又何来幸福?失去丈夫也许是新的幸福生活的开始。

明确:祥林嫂的没有爱情的婚姻确实不幸,但她丈夫的死去便说明她克夫,是一个不祥的女人(“女水论”)。在那夫权社会,她必须守一辈子活寡,这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会让她永无翻身之日,又何来新的幸福生活?

2.春天,她被卖改嫁

问题:死了丈夫后,为了躲避凶狠的婆婆,她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但终于没能躲过更深重的灾难,具体的情形是怎样的?

明确:代表族权的婆婆一方是“捆、塞、捺”,祥林嫂则“嚎、骂、撞”,祥林嫂是被当作牲口卖到深山里去的。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尊严,这是她悲惨遭遇的进一步发展。

激疑:改嫁后,有了有力气的丈夫,白胖的儿子,又有自家的房子,这是幸福的,为何又说是不幸?

明确:这短暂的幸福是一种虚幻,这虚幻留给她的是永久的痛苦。这痛苦不仅仅是因为思念,更是因为那赎不完的罪名,还有那锯尸的恐怖感。

3.春天,她痛失爱子

问题:鲁迅先生善于描写人物悲惨遭遇。死去了丈夫,又被卖改嫁的祥林嫂,她的悲惨遭遇达到怎样的高潮?

明确:不久,贺老六病死,最惨的是,又在春天,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儿子阿毛被狼叼走。

4.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问题: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可是,祥林嫂的不幸却大都发生在春天。作者这样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寓意深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作用。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的女人。

三、讨论“祝福”题意及祥林嫂悲剧结局的意义

1.迎春祝福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能不能像鲁镇的人们一样,在迎春祝福之时,祈求天地众圣赐给自己来年的幸福?

明确:不能。祥林嫂经历了丧夫、再嫁、失子等诸多不幸,这一切不幸在鲁四老爷看来,意味着克夫、克子、不能从一而终,是伤风败俗不干不净的女人,这样的人在祝福之时,不能动杯子、筷子,否则祖宗是不会吃的,即使捐了门槛,依然不能赎罪。祝福的场景一再出现,它代表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因此,像祥林嫂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祈求春天,祈求幸福呢?

2.她悲惨死去

问题:迎春祝福.,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了。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的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激疑:穷死的?饿死的?冷死的?

明确:祥林嫂被代表政权的鲁四老爷赶出了鲁家大门,成了乞丐。没错,她是穷死的,饿死的,冻死的,但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一连串的打击,尤其是鲁镇人的轻蔑,柳妈的恐吓,使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当人们带着喜庆心情祝福之时,在她的精神世界,有的只是阴间的惨状,死鬼男人的争夺,阎王爷的锯尸。阎王爷代表着神权,她是被“吓”死的,是被封建统治阶段通过祝福活活杀死的,这也是人物最后的悲惨结局。

3.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

问题:祥林嫂的死揭示了什么深刻社会主题?

明确: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悲惨结局,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四、迁移训练

作文:《阴间的祥林嫂》

要求:1.大胆想象,照应祥林嫂生前遭遇;2.突出中心,体现小说原作主题。

祝福教案 篇6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祝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作用。学生讨论归纳: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

二、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祝福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2、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⑴ 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⑵ 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⑶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⑷ 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

(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特级教师点评(王友才)】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繁富,但其教法多属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内容上不外这样几种:形象分析式、主题归纳式、结构梳理式等。

韩其文等三位教师的《祝福》教学方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突破传统教法,凸显其创新性。无论教学目的设置、教学方法运用还是课堂操作步骤的设计,都不同程度地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是一组既具创新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教案。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三篇方案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方案一中的五个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将学生引入对小说主题的讨论;方案二中,就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行探究,大胆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案三中巧妙设计研究性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品德。

三中的电影播放、幻灯演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情景创设引入教学中,是一种教学上的创新。语文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

角色介入的方法,让学生以情入境,应景生情,丰富了情感熏陶的艺术形式,易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在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三种“方案”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方案一侧重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教学方法上更具开放性,应该是以研究性、开放性为主的课型。方案二,侧重对小说主题的剖析;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引导分析为主;但分析中体现师生互动,且板书颇具特色。方案三着眼于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重在讨论祥林嫂悲剧原因的形成进而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方法上,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发生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

祝福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肖像等的品析,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及其变化等。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不幸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爆竹声声辞旧岁,祝福句句迎新春。在这喜庆团圆、迎春接福的时刻,有一个人,却无家可归、寂然地死去了。这个人,就是“祥林嫂”。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

二、梳理情节

方式:请一个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祥林嫂的半生经历。

提问:课文将祥林嫂的死放在文章开头部分,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惊疑。

三、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可他分明又是“高明的画家”,他用文字给不同时期的祥林嫂进行了肖像素描,这节课就让我们以“祥林嫂印象剪影”为主线去了解祥林嫂其人。

学习方式:先共同学习,然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各组汇报学习所得。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一(初到鲁镇)

1.诵读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请一个同学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画文字大声读出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3.提问: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刚死了丈夫,营养不良,但年轻健康、精力充沛;

温顺安分、勤快耐劳;

补充:从文中还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4.祥林嫂到四婶家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有了些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将原文中的有关文字读出来。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也正是祥林嫂的印象剪影之二。

文中还有多处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前后桌的同学合作探究,祥林嫂的这些肖像画反映了她内心怎样的变化?

提示: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三(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健康不如先前)

眼角上带些泪痕(时常伤心落泪)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整日没有笑影(不幸对她的打击很大,精神受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四(听了柳妈的地狱说后)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彻夜未眠,柳妈的话对她影响很大,无疑是雪上加霜,令她惶恐不安,受到惊吓。)

通过阅读以下文段揣摩祥林嫂的内心渴求。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晤晤。”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2.这段文章中有三个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处:表示思索、静默

第二处:表示话未说完

第三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知该如何说好)

3.试揣摩祥林嫂的心理。

祥林嫂本来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苦痛压得她穿不过气来,她只好逢人便说她的不幸,希冀得到一丝丝安慰。可是,遭到众人的冷遇和鄙夷。于是,她只好被迫禁了口。

这次,她面对的是一个“善女人”,她怀着一丝希冀,小心翼翼地试探,结果是无一例外地受伤害,柳妈“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还嘲弄她,祥林嫂不仅没有得到她奢望的慰藉,而且简直无处逃遁,最后只好“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她绝望了,又陷入了自闭。不仅如此,柳妈的骇人听闻的“地狱说”,使她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五(捐了门槛之后)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

(终于如愿以偿,捐了门槛,了却了一桩心愿,内心的包袱卸下了,心理轻松些了)

(高兴“似的”,表明祥林嫂内心抑止不住兴奋,但她的又拿不准四婶如何看她。对四婶说,一是表明自己捐了门槛,已经赎了罪;二也可以看出她的内心依然有些忐忑不安。)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六(四婶阻止她动祭祀用品之后)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这次的打击是“致命”的,祥林嫂倾尽所能,却依旧得不到正常的看待。祥林嫂感到无路可走了,她绝望了,她自感再也不可能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生的权利,永世不得翻身了。)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七(我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赏析1

“黄中带黑”(健康极差)

“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木刻似的”(表情漠然,精神崩溃,精力衰竭,内心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活物”(眼神呆滞、空洞,没有精神寄托,没有丝毫的生气,几乎要钝化为“物”。)

赏析2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可否改为“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可否改为“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不能,定语“空的”“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表明祥林嫂乞讨无门,乞讨已久。

赏析3

为什么说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删除“分明”“已经”“纯乎”吗?

不能删除。

分明:一看就知,一看就明,显而易见的乞丐模样。

已经:表明成为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纯乎:表明祥林嫂沦落得完全彻底。

四、小结:

祥林嫂的每一张剪影背后,都伴随着生活给予的不幸与苦痛,或是祥林嫂不屈的抗争。

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夫死整天的做夫、儿死听闻“地狱之说”捐门槛后仍不许沾祭品被赶,沦为乞丐

顺着眼眼角有了笑影泪痕,没先前精神围着大黑圈眼光分外有神窈陷、呆滞眼珠间或一轮

二十六七岁――――――――――――――――――――――――――――――――不到四十岁

一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己的不幸妇女,倾尽所能,去求取她与鲁镇人们一样的生存权力,仅仅只是做一个奴隶的权力,她拼尽了她的力气,耗尽了她的每一分积蓄,四处倾诉,渴望得到一丝安慰……可命运还是把她推向了孤独无助的境地,推向了死亡的深渊,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讨。

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篇小说的题目和小说结尾“以喜写悲”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受到的鲁迅笔法。

祝福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见板书

四、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六、教后札记

祝福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

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祝福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语文教案-祝福教案示例二。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祝福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儿歌,初步感受儿歌中的比喻手法。

2、根据生活经验讲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语言完整。

3、替换儿歌中的祝福语进行朗诵,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喜爱之情。

1、教师:前两天,小朋友都为爸爸妈妈制作了小档案,现在请小朋友介绍你的爸爸妈妈。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在家里都要做哪些事情?

(1)、引导幼儿和同伴讲述。

(2)、请个别幼儿起来讲述。(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要求幼儿语言完整)

2、老师小结:爸爸妈妈很爱我们,他们不怕辛苦,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很多的事情。

3、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喜爱之情。

教师:你们爱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句什么话吗?(鼓励幼儿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感谢或祝福的话。)

二、理解并学习儿歌。

1、引导幼儿边看教学挂图,边完整欣赏儿歌。

2、提问:

(1)儿歌的名字叫什么?

(2)儿歌里把爸爸妈妈的爱比作什么?为什么?

(3)最后是怎么祝福爸爸妈妈的呢?(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语言进行回答。)

3、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学习朗诵儿歌。

4、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5、幼儿完整朗诵儿歌。

三、仿编儿歌。

1、除了祝爸爸妈妈快乐又健康,你还想祝他们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根据幼儿的答案,替换祝福与并示范朗诵。

3、带领幼儿朗诵新编儿歌。

4、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儿歌。

祝福教案 篇1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1.经过课前谈话,已经基本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板书“花”,引导学生转换话题,继续谈话,聊聊见过的各种花的形状,及自己最喜欢的花。

2.补充板书“冰”字,继续谈话:见过冰花吗?哪儿见过?让学生谈谈对冰花的.认识。

3.引入课文: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也发现了冰花,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发现的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及时地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乐意参与,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

1.听录音,边听边标好小节。

2.激发兴趣,指导读文:你能像录音机里的阿姨那样读吗?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告诉学生读文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

3.交流:

1)哪些字你是通过拼拼音学会读的?

(2)生字会读吗?组词。(3)检查读文情况。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三、朗读想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

1.学习第一小节

(1)刚才有好些同学愿意读第一节的,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第一节吗?

(2)交流,理解“一朵朵、晶亮”,并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最喜欢第二节的同学站起来,齐读第二小节,指导读好“惊奇地喊”的语气。

(2)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3)当学生说出喜欢冰花的形状或样子时,让学生找找有哪些形状并板书:宽大的叶子 柔嫩的小草 丰满的牡丹

(4)看着这些冰花,你们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好“啊,真漂亮!”并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好。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上面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由学生自己喜欢的原因出发,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荚的熏陶。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做做说说,发展学生语言。

(1)你觉得冰花可能还会像什么?你们想做一做吗?让学生拿出纸、剪刀剪自己想到的形状,剪好后贴在窗玻璃上。

(2)交流各自做的形状,教师小结。

(3)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用“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像,像,像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说说这些漂亮的冰花。可自己说,也可几个人一起说。

(4)指名说,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反馈评价,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1.让学生回去每天早上起来都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了冰花就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到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

2.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自然学科等的综合。这样的设计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热情。另外,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心中有数,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出示今天所学到的生字:见、他、它、丰。读一读。

2.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笔画,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设计意图]: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本文网址:http://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141787.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