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3篇

2024-08-31

“祝你在每个成长的日子里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生日快乐!”生日,对每个人来说,意味着对出生的庆祝、对父母亲的感恩,为了祝贺这个生日,我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送上生日祝福。怎么写有意义的生日祝福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3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

文章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我在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2、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二、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探究主旨,回味标题,研究“为什么这样写”

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感受父亲博大精深的爱,感受父亲睿智的教育方式:一开始父亲没有责备儿子不听话,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对孩子说晚饭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让孩子紧张恐惧的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父亲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辅导师),然后安慰“我”,“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还不断鼓励“我”,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就因为“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小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搜集名言警句。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改写第三部分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 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A.啜泣(chuò)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C.凝视(nínɡ) 嘲笑(cháo) 头晕(yūn) 目眩(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摔死(shuāi) 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⑵ 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让学生逐步拓展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反思、探索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内容。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来进行一节物理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公式计算;


2. 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装置:包括斜面、滑块和纸带;


2. 教学材料:教科书、课件;


3. 计算器、尺子等辅助工具。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知识(10分钟)


1. 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例如通过问题或实际案例;


2.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第二步:实验探究(20分钟)


1. 展示实验装置,并解释实验目的;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斜面上滑块的运动;


3.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根据结果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第三步:知识讲解(20分钟)


1.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演示计算过程;


3. 带领学生讨论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差异,并进行分析。


第四步:实践运用(20分钟)


1. 给学生布置摩擦力相关的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公式计算和解决问题;


2. 提供辅助工具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第五步:拓展延伸(20分钟)


1. 设计简单的摩擦力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展示实验结果;


3.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第六步:知识回顾(10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提问学生相关问题,检查他们的学习成果;


3. 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知识。


四、课堂互动:


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学生可以在实验中自由操作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辅导,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课堂评价:


1. 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计算结果和讨论表现,评价其对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在习题中的表现,评价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个人反思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提高。


六、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究,加深他们对摩擦力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引导和辅导中适度让步,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互动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4】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说学情

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讨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研读课文内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以下学法:朗读品析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诵读小诗《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情节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效果

(1)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

时间——

人物——

事件——

“我”大约被困在什么位置——

(2)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生复述中梳理情节(板书):决定冒险——悬崖遇险——成功脱险

(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

(1)“酷热”。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出示句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

重音:“今天”“仍能”;读好“灼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

(心中的恐惧)

(2)恐惧。

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

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动作描写:(7、9、16节)

心理描写:(8、16节)

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

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

(3)悬崖。

“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

身体病弱(4节)

母亲警告(4节)

悬崖陡峭(6节)

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

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

(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

(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

杰里,父亲,“我”

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4、研读父子对话。

(1)角色朗读

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2)品味心理变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

指导朗读:“大哭着说”“怒吼着”

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

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

“我不行”“我做不到” 毫无信心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萌发信心

我做到了 信心十足

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

父亲来之前:怕——哭——等——盼

父亲来之后:自己一步一步爬下岩石

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

(四)探究主题

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

语言安慰:“你能做到”“这就是你要做的”

(“要吃晚饭了”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方法指导: 迈一小步 再一小步

假如来的是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理解父亲的教子有方)

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

(补充阅读资料)

齐读最后一段。

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这句话:

我提醒自己:

(这里的我可以是文中的的“父亲”“杰利”“母亲”“那群离我而去的小伙伴”等,还可以是同学们自己。)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增强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s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了解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嶙峋(lín)(xún)

凝视(níng)啜泣(chuò)头晕目眩(xuàn)高不可攀(pān)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训诫:告诫、教导。②嶙峋:形容人瘦削。

③纳罕:惊奇、诧异。④炫目:使眼睛昏花。⑤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⑥高不可攀: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⑦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3.整体感知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复述出来。

(2)想一想: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7月费城一个闷热的傍晚

“我”、小伙伴、父亲

②文中为什么要写天气的闷热和悬崖的高度?

铺垫(写天气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爬悬崖的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写悬崖的高度是为后文“我”下不来做铺垫)

【预习检测】

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在文中画出描写“我”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感受的词句,体会“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2.父亲是怎么引导我的?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岩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3.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4.说说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面对困难时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写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吧。

【布置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6】

一、说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习、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二)具体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

(1)自读、合作读、探究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运用感知的方法,拓展阅读汪国真的诗,品出诗的哲理。

(3)从读到写,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难经历及怎样处理的,是教训还是经验或二者皆有之,写成短文。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形成整体;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课内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形成一个整体。二、科学地安排了学习序列:读:一读,自主读,二读:合作读;三读,探究读;四读,拓展读;写: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体会。从读到写,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符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的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体现教学的整体性。三、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四、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特点: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2、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4、课型:读写结合课

5、教学时间:一节课。(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调控。)

6、教学策略:问题策略、多读策略、与文本对话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读写结合策略

7、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评价法

8、学习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9、课前准备: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想想第一课与这课有什么联系?

(3)、阅读这一课,你有哪些问题,请写在纸条上,交与科代表。

此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认字写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类,放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研讨。

二、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回忆中。

运用学生阅读前一课《山那一边》的感悟、学生的生活、理想和这课的联系,采用抒情性的语言,和学生共同走进课文的情景中,共同寻找人生的哲理。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后,再默看一遍课文。

这个环节设计:是学生才进入新课文,虽前面已进行了预习,但学生在课堂上,放开声音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是否畅通。这实际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二是默看课文,学生经过一次高声朗读后,进入静静地思读阶段,也实际上在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为下面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而打下基础。

2、学生复述故事。

(1)照原文顺序复述;

(2)创造性的复述。①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②可以命小标题似的复述;③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

(三)、悟读,合作讨论作品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

1、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特别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对悬崖、“我”、父亲的话描写的词语要有一种体验的读,要读出味来):

悬崖的高、险: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我”眼中的悬崖)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的身体状况: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悬崖(半山腰):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到、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

环境描写: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了星星,悬崖大地越来越暗。

父亲的语言:“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

2、分组阅读讨论:(可以以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设置讨论题。)

(1)作者描写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

(2)作品中的“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说明了什么?

(3)父亲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各组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探究学习最后一段,研讨这次“脱险”经历所蕴含的哲理。

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忆的价值所在。也同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事情所蕴含的“哲理”比较陌生,老师可举一些学生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哲理”。如学生最熟悉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学习过程同样应在读中体会、感悟。师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的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觉得重要的句子:

2、师生互动,对“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达到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五)、拓展阅读课文后面汪国真的诗,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得到一点什么?

1、集体阅读,感悟诗意。(诗人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意志对人是很重要。“垂下头颅”是预示遇到困难,低头沉思。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困难。)

2、自由发言,谈谈从诗中想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体现阅读课教学在通过课内阅读的方法,把它运用在课外阅读上,既是方法的运用,又是学生阅读多元性的展示,个性的发展。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谈的人生,“人与自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怎么办?这里再一次阅读汪国章的诗,无疑又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

(六)、读写结合:学了本文后,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读写结合的最后一个终点站。因为这篇课文是写的作者亲身体验的一件事,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而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揭示蕴含道理的过程,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实质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再一次体现。

(七)、课堂教学结尾,再次创设情景,情感的熏陶,在人生道路上同启迪。

和学生共同呤诵课文的最后一段,激励学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战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三、板书设计:悬崖高、险、

读:“我”的一次“脱险”经历“我”瘦骨嶙峋怕、嘲笑、恐惧

结父亲鼓励“我”爬下悬崖

合悟:人生中的困难应怎样对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化解成小困难克服

写:遇到的一次困难,是怎样处理的?从中感悟是什么?

板书设计目的:课堂教学的缩影,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是教学重点、难点的辐射源。它沟通了作者写作思路、教师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桥梁,是提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新知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微型技术“的妙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7】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

(1)“酷热”。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出示句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

(2)恐惧。

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

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

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

(3)悬崖。

“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

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

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

(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

(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

杰里,父亲,“我”

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2)品味心理变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

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

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

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

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

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

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

齐读最后一段。

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8】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旨探讨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

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

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

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指导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一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课题,一会又是引导再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一会又是设计者者为学生创设某中环境氛围.学生也不断的变换角色,弊端的变换思路,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学习本文的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记叙文六要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阅读课文,能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能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精读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悟出怎样的人生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生会面临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一个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启迪。

2、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作者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人物:“我”,小伙伴们。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并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0】

《走一步再走一步》

衡阳县杉桥中学陈艳

学习目标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复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抓关键词句,品味心理的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过程。

3.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品味心理的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危险的任务。那就是,他要驾驶一辆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当他接到任务时,他觉得此次任务几乎无法完成,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想象着自己粉身碎骨,想象着自己鲜血飞溅,想象着再见不到可爱的家人,想到这一切,他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但是这位上尉最终凭借自己的毅力和胆量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一位曾经的胆小鬼蜕变成了后来的孤胆英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共同探寻他成长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感知,划分文章层次

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有哪六要素?

2.请同学默读课文,圈画出这六要素

3.老师想请一位最能干的同学用抓住六要素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按照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因此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冒险遇险脱险悟险

冒险遇险脱险悟险

三、走一步:聚焦第一阶段心理描写

1.合作探究:勾画出描写我第一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从两个方面做批注,一是心理状态,二是描写角度。

2.句式:从文中第自然段--中,读出了我的心理。

示例:第七自然段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读出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理,从人物外在行为角度来描写心理。

3.过渡:扣人心弦的心理变化离不开精妙的心理描写。批注已经告诉我们写人物外在行为,是为了表现人物心理,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合作讨论:第一阶段中还有哪些描写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我的心理?并做好旁批。

预设写我的语言,实际是写心理状态

从但是我不能我读出人物内心的害怕、恐惧

还原人物语言:

但是我不能_______,我___________。

但是我不能爬上去,我害怕极了。

但是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我生过病,我爬不了。

预设写周围环境,实际是写心理状态

如: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我身处绝境时害怕、恐惧的心理。

预设写感受,实际是写心理状态

如: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

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

在极度恐惧中,还可能有哪些感受呢?

预设:腿脚发软、浑身冰冷

四、再走一步:聚焦第二阶段心理描写

1.第一阶段从多角度刻画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那在我害怕的时候,又是谁帮我脱险?脱险过程中我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2.分角色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

指导朗读:扮演父亲的同学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扮演我的同学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点评:这两位同学的朗读声情并茂,将我们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之中。

3.品味脱险过程中我的心路历程:请同学们找出脱险过程中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并说出我当时的心理。老师举个例子,最开始的表现是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两个不体现了对自己没有信心。

4.心理历程: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句子,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五、再走一步:感悟文章主旨

1.脱险的经历给作者什么启示呢?

这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怎样的哲理呢?

2.你又从作者冒险遇险再到脱险的经历受到什么启发呢?

预设: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老师想给大家分享一首同名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大家用舒缓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诵。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回遇到挫折和困难,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起勇气,自信地对自己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六、再走一步:运用心理描写

本文从多角度来刻画人物心理,值得借鉴。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暑假后来学校报到的心理等

要求:要有心理变化的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1】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速度感知:抓取关键信息。

2.细品文本:学会自读旁批。

3.随文练笔:多角度写心理。

情感目标: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读一个冒险故事

1.默读课文,快速抢答:

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⑵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⑶那座悬崖有多高?

⑷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叫什么?

⑸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⑹我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⑺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2.简要复述故事

3.补充交代主人公长大后的人生经历,初步领悟文章主旨。

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如果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细品品一次心理成长

1.指导朗读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内心独白,展示人物心理

例句分析:

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结合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②读对应的心理描写,指导朗读

2.讨论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几种方法

①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②写人物语言,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③写神态表情,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④写环境特点,实际在烘托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三、趣写写一段心灵语言

1.技法小结:

内心独白,表达心理

人物行为,折射心理

人物语言,展现心理

人物神态,印证心理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2.随文练笔

场景:

最怦然心动的时刻

最心惊肉跳的时刻

最欣喜若狂的时刻

最羞愧难当的时刻

要求:

任选一个场景,描写人物心理,100字左右;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篇13】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记叙文。本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是精读课文,是对前一篇《在山的那边》学习人生话题的延续,《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次爬悬崖的冒险经历,总结出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爱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能用心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想象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桥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通过默读朗读本篇文章,把握整体内容,能够复述文章情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在实现教学目标之中,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深化和补充。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本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以及包括的人生哲理。难点是对故事复述的完整性。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有价值的经验。重点的突破是在老师的讲解和设置的问题完成的,而难点的解决则需要反复的朗读并且结合讲解完成。

学习本篇课文主要要教会提高朗读能力,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并实行联系、讨论等方式实现这些。

本文网址:http://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165812.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