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案课件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撰写时不应草率处理。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授课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重点呢?非常欢迎您阅读本文,今天我们将关注" 众数中位数教案 "相关的信息,请点击本文所提供的相关链接和资源!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我运用跳绳比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播放跳绳比赛视频,随之提出问题,问学生哪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教师出示这两同学比赛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整地出示小组成员中每人的跳绳成绩。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130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只要找到能代表这组同学跳绳中等水平的数字,才能做出比较。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二)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1、探究中位数。
出示第一小组跳绳成绩表,请学生找出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设计意图: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知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17来代表第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这时教师紧跟着提问: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李苹和员李扬跳绳成绩换下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然后练说什么是中位数,解释中位数117实际意义。
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位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准确、完整地说出中位数的意义,从而突破重点。)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第二小组同学跳绳成绩,请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第二组跳绳中等水平高于第一小组。所以第二小组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及时的巩固找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情景的选择,加深理解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七人变成了八人出示这时成绩统计表,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
大屏幕出示刚才的数据,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求中位数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加深对中位数求法的掌握。)
(5)及时练习:出示某超高员工工资表。
师问:哪个数能代表超高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学生独立完成
2、探究众数。
(1)认识众数。
教师再次利用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变成十人参加。出示这时的统计表,请学生找出现在哪个数能代表这一小组多数人的跳绳水平。得出众数的意义
板书:众数解释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主体观察,建立众数模型,从而让学生掌握另一重点---众数。)
(2)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
教师修改数据:由于同学勤加苦练,,同学们的跳绳成绩都有所提高,出示统计表。
请学生找出众数,得出众数的不唯一性。
板书:不唯一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师板书课题。
师进一步强调:众数只和数据的个数和位置有关接着是通过对学生体重和鞋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练习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强化理解新知的目的。)
之后是用三道选择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当堂检测是我校近期实施的构建高效课堂方案的策略之一,这种检测形式具有及时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并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这道题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知识,能否将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最后是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这一宗旨。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在情境中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会求法;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三、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2
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问题提出
1.一名警察在高速公路上随机地观察了6辆车的车速,然后他给出了这样一份报告:
调查时间:12月1日8:00——8:15。
调查地点:高速公路某路段。
调查车辆数目:6辆
调查结果如下表和下图。
看到以上的统计图表,传递给我们的一组数据:
66、57、71、54、69、58
现在我们对收集来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小学我们已学习过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一个代表。
通过计算这6辆车的车速的平均值为:(66+57+71+54+69+58)÷6=62.5(km/h)
除了平均数可以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之外,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常用的中位数和众数。
所谓“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由低到高重新排列,用去掉两端逐
步接近正中心的办法可以找出处在正中间位置的那个值,即中位数。
如果正中间位置有两个数呢?那么它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中间数的平
均数。
上述66、57、71、54、69、58
重新由低到高排列为:54、57、58、66、69、71。
去掉两端逐步接近正中心有两个数是58和66。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8+66)÷2=62。
所谓“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
上述66、57、71、54、69、58中就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说这一组车速没有众数。(切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0)
小结: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中位数是描述数据的第一种方法,将一组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的数据平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含的数据个数相等)中位数就
是这两部分数的分界线。这里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个数的时候,相等的数据不能结合起来只当一个数据。
“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中可以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一组数据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三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2.阅读课文P99表10.22
表中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给我们31个城市208月23日8时预报的各地当日最高气温值)。
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为30.2℃。
它们的中位数是:31℃。
它们的众数为32qZ。
二、练习
P101 1、2
三、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当数据个数很多时,用计算器来算就显得方便。只要我们按照指定的顺序按键,将各个数据输入计算器,然后按一下有关的键,就可以直接得到所要的结果。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3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4
教学设计示例1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
(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1、结合情境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我公司现招聘员工,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谁来读一读?)
小马觉得待遇不错,就应聘到了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工资但却产生了疑问(投影)什么疑问?他找到主管,质疑招聘广告内容有假,这时,人家给他拿出了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表,并很自信的告诉他招聘广告内容是真实的。
小马拿过工资表就赶紧算,算什么?怎么求月平均工资?
果真是3000元,看来招聘广告内容不假,小马怎么会对招聘广告真实性有质疑呢?
招聘广告怎么改才不至于使应聘者产生这样的误会?为什么用1500元?
在统计学中把这样的数起叫众数(板书:众数)你怎样确定一组数中的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板书:(最多)
两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位是位置的位,你认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是几?
小组合作找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用实投汇报。(引导划数法)
用划数法找到第二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这是一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跳绳个数记录:
这时发现漏记了一个成绩,加上这个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后是:
小结:中位数只和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的中间位置上数据有关,如果单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的那个,要是双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而平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一个都息息相关。
平均数说明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众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多数情况;中位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中等水平。
1、射击队准备从两名运动员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下面是他们的选拔成绩(单位:环):
2、五(3)班准备在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下面是她们8次投篮的成绩记录(单位:个)
3、五(3)班一次数学调研测试的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仔细观察这次测验成绩,说说发现了什么?
政府的听证会的目的。
谈收获。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认识大家,今天我主要是想给大家介绍两个朋友。
先请欣赏一段视频。
师问:你们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吗?
生齐答:开运动会。
师:是的,前几天我们学校举办了20xx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我记录了立定跳远一个小组的预赛成绩,如下表(课件出示):
姓名陈银刘俊胡榜刘敏向旺胡周吴坤蒋奎汤浩
成绩(cm)15515015015014814714511060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他们的竞赛成绩,下面请同学们帮忙算算他们的平均成绩好吗?
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汇报。(平均数:135)
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用平均数135cm来代表这个组的同学跳远的水平,同学们觉得合适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因为就除了两个同学是以外其他同学的成绩的都要比这个数大)
过渡:由于有一个数很小,平均数在这里不能真实反映这个组同学的跳远水平。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f215.COm 中学范文网】
1、师:你认为用怎样的数表示这个组同学的跳远水平比较合理,为什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你们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预设:1、用148cm比较合适;
2、用150cm比较合适;
(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一一加以分析,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中位数和众数。)
2、认识中位数和众数
1)师:我们来看一看148在成绩表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生:在最中间。
师:这就是中位数。
(这就是今天要给同学们介绍的第一个朋友: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揭示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将一组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当数的中位数。(出示幻灯片)
2)我们再来看看一看150这个数,我们发现在这一组数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它,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众数。
(这就是我要给同学们介绍的第二个朋友:众数)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众数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出示幻灯片)
教师小结:(回到本课开始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数据148处于中间,反映的是这个组男同学跳远的中等水平,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150出现次数最多,体现的是多数同学的水平;由于一个同学情况特殊成绩较差,使平均数一下子变小了,平均数135已经不能合理的这些同学的跳远水平了。
三、做游戏以完善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
游戏1:找朋友。
游戏2:猜年龄。
先简单介绍游戏规则。
游戏结束后教师简单总结求一组数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四、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求出一组数的中位数和众数,那么中位数和众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用处呢?下面我们就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反映特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数?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在一次数学单元检测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在全班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种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51351309011012018012590。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3、某商店销售5种领口分别为38cm,39cm,40cm,41cm,42cm的衬衫,为了了事各种领口的衬衫的销售情况,商店统计了某月的销售情况(见下表)
领口尺寸/cm3839404142
售出件数131934159
你认为商店应多进那种衬衫?
五、小调查:老师上完这节课,后面的评委就要给老师打分,在计算我的最后得分时往往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均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这么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学生讨论交流。
六、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能把你的收获告诉我们吗?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
七、板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位数和众数,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要根据要求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吧!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7
教案设计 河北省定兴县天宫寺中学――赵绘苗 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 数和众数,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 体会题目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合作,探讨交流,经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理解,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前置准备 1、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 , 2、对于数据2、2、3、4、5、2、10的平均数是 , 除了平均数外,有时我们还用“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中学由6名师生组成一个排球队,他们的年龄分别为15岁、15岁、16岁、24岁、40岁、52岁。 问题:①这6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②用平均数作为他们年龄的代表值好吗? 2、学校召开运动会,班长统计了全班24名男生运动鞋号码,结果如下 鞋的号码(cm) 25 25.5 26 26.5 人数(名) 2 6 12 4 这24个号码数据,出现最多的是哪个? 以上两个铺垫,师引出: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上例1中、6名师生年龄的中位数是20,众数是15 2中、24名男生运动鞋号码数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6 3、合作交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哪些特征? 4、例:10名评委给某歌手的演唱打分如下:(单位:分) 9.6 9.5 9.3 9.0 9.1 9.1 9.3 9.2 9.0 9.0 问题:⑴平均分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⑵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应得平均分是 。 ⑶你认为用哪个分数作为这名歌手的最后成绩比较合理? 分小组完成,老师可以个别指导,学生讨论评价的合理性。 三、做一做 某公司销售部统计了14名销售人员6月份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结果如下表 6月份销售量/件 1500 1360 500 460 400 人数/名 1 1 5 4 3 问题:⑴分别求出6月份销售量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⑵请你帮助该公司销售人员制定一个合理的月销售定额。 要求:⑴由学生独立完成,⑵分组讨论,根据合理性,确定销售定额。 四、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 五、课堂练习1、某市区一周空气质量报告中某污染指数的数据是:31 35 31 34 30 32 31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31 31 B、34 31 C、34 35 D、31 32 2、某校初三(1)班一组女生体重数据统计如下表: 体重(Kg) 40 42 44 46 51 人数(人) 1 0 3 2 1 该组女生体重的平均数是 众数是 中位数是 六、作业 教材93页第3题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一、前置准备 1、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 。 2、对于数据2、2、3、4、5、2、10的平均数是 。 二、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三、例:10名评委给某歌手的演唱打分如下:(单位:分) 9.6 9.5 9.3 9.0 9.1 9.1 9.3 9.2 9.0 9.0 问题:⑴平均分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⑵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应得平均分是 。 ⑶你认为用哪个分数作为这名歌手的最后成绩比较合理?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
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
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
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400元。(出示课件。)
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
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400元?
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
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
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
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认为是1800元,因为它和2000元比较接近。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
生:我认为是1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
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
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
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中位数。
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
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1500。
生:1400。
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500和1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
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
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
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
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
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
生:我的体重是80斤。
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
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数据:62768083978080。)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3.新课小结。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
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9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0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本课教学我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景: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可以比较全面、争取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1
1、课件出示招聘启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我处面谈。
新世界商场20xx年5月20日
淘气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新世界商场工作人员工资表
单位:元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职员G
职员H
职员I
月薪(元)
3000
2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00
2、小组讨论并汇报
二、探究新知
1、中位数
那么你认为哪个数据更接近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请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并汇报
3、师引导学生找出中位数并起名字(板书:中位数)
4、做三组练习(奇数、偶数、打乱顺序)师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找到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打乱顺序发现要想找到中位数,数据排列必须是有序的。
A、3648657092
B、250310400600750810
5、中位数: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众数
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有两名应聘者来到了商场应聘,请大家看看新的工资统计表
经理
副经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E
员工F
员工G
员工H
员工I
月工资
3000
2000
900
800
750
650
600
500
400
600
600
7、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我们就把它称为众数(板书:众数)
三、巩固拓展
1、数据10,15,18,25,32,34,48,50的,中位数是()。
2、某配件厂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些数据求出工人的日生产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小组合作求出本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2)平均数、中位数在这里能说明什么?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课程顾问个人工作总结通用6篇
- 党课教案
生日祝福语网编辑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党课教案”,希望你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为了讲好课,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编写的过程中认真负责,就能够满足要求。教学的精髓应该写在教案和课件中,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深思熟虑并加以沉淀。...
党课教案 12-20 - 跳绳教案
今天生日祝福语网编辑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跳绳教案”的相关知识,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记得把它收藏起来哦。通常,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所以需要老师自己花些时间来编写。教案和课件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
跳绳教案 12-29 - 大班音乐教案
为了鼓励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教案。教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运用心思。编写完整的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那么有没有好的范文可以供参考呢?为了更好地掌握"大班音乐教案"的知识,我为您推荐了这篇文章。如果本文能够给您带来收益,我会感到非常高兴!...
- 活动名称教案
欢迎来到本篇文章,生日祝福语网的编辑为您提供的是“活动名称教案”,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供您参考。准备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时刻准备教案课件的到来了。通过学生的反应情况,可以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
- 物业管理年终总结(合集五篇) 物业管理年终总结 12-29
- 企业培训工作计划十八篇 企业培训工作计划 12-29
- 最新信息管理实习报告 信息管理实习报告 12-29
- 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精品十五篇) 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 12-29
- 心理自我鉴定 心理自我鉴定 12-29
- 孩子请假怎么写请假条系列十二篇
- 《起始课教案》教案(参考)
- 园林实习周记11篇 园林实习周记 12-29
- 白鹅教案 白鹅教案 12-18
- 科学年终工作总结(7篇) 科学年终工作总结 12-29
- 成长高二话题作文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