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教学方案实用

2024-04-17

在工作上,做好计划提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活动方案,方案可以帮我们详细规划布局工作中的每个重要部分,你知道方案要写哪些内容呢?生日祝福语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方案”将会告诉您一些重要的知识,请相信这篇文章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教学方案 篇1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享受阅读,感悟生命,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通过读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去交流,去感悟。读着读着,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便跃然纸上了;读着读着,文中的词语就理解了,积累了;读着读着,平时要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就有了;读着读着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2、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领会爱迪生多动脑筋,多动手,善于观察:感悟朗读。

【教学重点】:故事性课文的语文文字的感悟,主人公的聪明机智。朗读中感悟,并积累词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课前准备】:PPT制作的词语投影等

【教学流程】:

一、回顾

1、复习生字词语:(投影出示)

爱迪生 检查 急性阑尾炎 来不及 环顾四周 迟疑片刻 几盏油灯 急得团团转 一溜烟似的 捧着 明晃晃

斥责 胡闹 委屈 点燃 亮堂 恍然大悟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

2、复习第一段。(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非常的爱动脑筋,非常的聪明。让我们一起走进爱迪生的家,去看看他究竟聪明在什么地方。)

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

1、生自由读第二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关键的词句来理解。

(1)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师引导:七岁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有的小朋友还在上幼儿园,有的小朋友刚上一年级,有的小朋友)

【让爱迪生和自己作比较,拉近爱迪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爱迪生当时年龄的小,为下文体会爱迪生的爱动脑筋和聪明做铺垫。】

(2)抓关键词语直打滚、几十里外、马上、来不及等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

3、朗读指导。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手术顺利地做下来了吗?(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生默读课文第三段,划出相应的词句)

2、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去体会。

3、让学生上台表演当时的情景,结合动作理解环顾四周、迟疑片刻、连连说、急得团团转。

【一、二年级的学生表演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文中的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动作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在生活中是不常见的。结合表演来理解,既增加了学习课文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实践证明:学生很容易把环顾四周同东张西望等同起来,对其它词语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4、猜测想象:大家急得团团转中的大家会是谁?(如爷爷、奶奶、邻居等等)

【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插图中所描述的,意在为下文中让学生体会爱迪生的聪明做铺垫,家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想不出的办法,却被爱迪生想到了。】

(三)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体会爱迪生的爱动脑筋和聪明)

1、生自由读课文,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神态去理解,划出相应的词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学生理清思路,深入理解爱迪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的好品质。

(1)父亲对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

①爸爸又急又气,爸爸急什么?气什么?

②结合语境,通过朗读来理解斥责。

③结合图片和语言来理解恍然大悟。

【结合课文插图的特点,启发学生根据图画想象课文中发生的故事,进行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重点词语的点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爱迪生的动作表现。

(3)房间内的变化。

(4)医生的神态和语言。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体会课文内容。

【以读为本,在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讨论

1、别人想不出的办法,爱迪生为什么能想出来呢?

2、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品质,在充分交流与理解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四、小练笔(任选一题)

1、做完了手术的妈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会对爱迪生说些什么?

2、你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

五、拓展交流(课外)

1、课外阅读有关爱迪生的书籍。

2、收集爱迪生的名言警句,积累下来。

3、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或做过哪些小实验说一说。

【实现课内外的有机衔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方案 篇2

目标:

1、通过欣赏,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结构以及雄厚有力的旋律特点,感知和理解音乐内容、形象。

2、鼓励幼儿根据音乐选择简单的符号制作图谱,运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必表现作品内容和形象,发展幼儿表征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

3、体验参与、感知和合作表演的愉快,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力。

教学准备:

1、《狮王进行曲》欣赏图谱1图谱2

2、狮王和各种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

利用课件《会变的小河》幼儿自由下位表演。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听的'乐曲可以分为几段呀?

你觉得它们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

小鱼在欢快的时候游的—————快一点,忧伤的时候游的————慢一点。

师:小朋友表现的这么棒,我们的小客人也要和小朋友一起作游戏,看是谁来了?出示狮王手偶与幼儿问候

狮王想请小朋友帮忙解决一个难题请小朋友看一看上面都有什么图形,为小动物选择适当的图形。

狮王走路声音重而且缓慢,我们为他选择

小兔走路声音轻而且快,我们为他选择○

狮王吼叫的时间长,我们为他选择大弧线

小猫叫的时间短,我们为他选择小弧线

歌曲中讲了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有哪几种小动物?

请小朋友想一下这首乐曲共有几句,哪几句是一样的?我们再来唱一遍听一听想一想。

教学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宣布下课)

教学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神奇岛

今天,你独自驾舟来到一个神奇的小岛,想领略岛上奇特的风景,必须先要通过岛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宫殿,你准备好了吗?

1.书法阁:请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零、编、某”等字。(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2.留音库:请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3.藏书殿: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教学方案 篇6

一.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

现在,很多学校里把备课和写教案称为教学设计了。有的学校,教学处对老师们的要求是,不再用原有的“备课本”了,改用“教学设计本”。那里面的栏目也变了。原来的“教学目的”改成了“教学目标”。还增加了“学情分析”,“教学背景”,“教学策略”等栏目。老师们的教案虽然往这个新本上写,内容基本上还是老样子。这是一种认识。认为从备课到教学设计只是一种书写形式的改变。另外一种认识就是把教学设计看得很神秘、很玄乎。说起备课,他知道怎么做;说进行教学设计,他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两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我认为,把备课改为教学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在书写格式上的改变;但也不是很神秘、很高不可攀的事。汉语词典里,“准备”的意思是“予先筹划、打算、安排”。“设计”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先制定方案、方法、图样等等”。显然,“设计”的要求比“准备”要高得多。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教学设计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面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经验型的,业余的,无论什么水平的老师,上课之前准备一下,都可以叫备课。如果只知道备课,那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是初步的要求。要是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就高得多。备课可以是经验型的,而教学设计则要有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是一件专业化的工作。

备课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包括这一节课的程序、结构;师生的活动安排;教学的物质器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过去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当然还有备习题篇子,备作业等等。备课还有狭义备课和广义备课两个意思。狭义备课是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写教案或者说是“三备一写”。这些事已经不简单。广义备课则是时时处处都备课。老师有研究型的生活态度,勤于读书、观察、思考,丰富充实的阅历、高雅的情趣修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会对教学有帮助,都属于广义备课。北京市有一百多家博物馆,去那里参观也属于广义备课。

教学设计比备课要求高,高在哪呢?它比较专业化,科技的含量多,要求的理论、技术各方面的门道比较多。在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教学设计更侧重于指导思想和整体的设计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虑。或者说,对于那些具体的物质准备,例如一堂实验课的器材准备,是属于备课范畴里面的事。教学设计不包括这些太具体的事情。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设计的依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考虑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和应用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新成果,以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手段为我所用。

二.备课的内容

备课,首先要通读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的。备课向来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后来也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但还是比较看重结果,不太重视过程。备课重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重视基本的现象和事实、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基本的技能和训练。备课还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往往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就是从复习旧的知识,自然地引入和过渡到新的内容。并且今天讲的新知识,又为今后要学的新知识进行了准备,做了预设和伏笔。备课要拟定一系列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备课还要考虑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措施。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老师为了教好某一个概念,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和事实。常常花费很多心血设计、制作教具。备课要对练习和作业,对于课堂的板书,对于目标测试的问题,都有精心准备。这些事情都是备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事情,每一件都并不简单。把这些事都做周到,也可以造就一堂效果很出色的、让人回味无穷的好课,备课考虑的事情,重在教材的要求,教法的应用和教学效果。所谓教学效果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科能力两个方面。传统的备课也有它的章法,也有它的好传统,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出色的老师。在传统备课里面,总的说,还是考虑怎样教比较多。很多精致的教具和出色的演示实验,也是为老师的讲解服务的。为了帮助老师讲解清楚,帮助学生观察和领会老师所教的内容,还是立足于教。备课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很多传统的备课和教学的原则,即使拿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也是很科学、很优秀的。历史上有一大批很高水平的老师,不只是很漂亮的板书和很好的语言修养。传统的命题考试也是有很多的讲究,也有很多很好的考题。但是这一切,还是传统备课的路数。总的来说,还是考虑老师“怎么教”,考虑学生怎样掌握知识比较多。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化的要求比起经验型的做法,根本的区别在于有理论上的依据,站得高,思路开阔,顾及长远,科学、技术的含量高。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不仅限于研究教材和教法,着眼于自己怎样教了。和备课相比较,教学设计的重心转到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或者说转到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指导思想里,有一系列的新的理念。例如要以人为本,要体现素质教育和德育,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设计一系列探究的课题;要用信息技术跟教学整合;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等等。这都是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和备课的一个更大的区别。教案中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项内容: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跟过去的理解不一样。更注重学习活的知识,生成获取知识的能力。除了学科能力之外,现在还有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是过去没有的的提法。过程与方法,一个是要做中学;一个是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一个是了解物理学历史发展的过程。这里面有好几个“过程”。还有,是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或实验的过程,或展现物理图景的过程。学生亲身参与了,经历了,这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一下。什么事不只是光动嘴。不但看过,还亲身做过。过程与方法这项教学目标,就是说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培养。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学习是快乐的事。第二是有成功的体验,我能行,我能学会,我明白了,我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来物理是这样的。第三,学了有用。不是只学到应付考试的一些东西。学了物理,就像近视眼戴上眼镜一样。再出去一看,真是豁然开朗。觉得学了物理,对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周围世界、自然界、家里生活,许多事情都明白了。这都是教学目标。跟过去从教材教法的角度谈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相比较,教学目标的思路就开阔多了,站的角度也高多了。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效学习方式的设计。过去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只要他们上课积极就行了。现在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要有所设计。具体的说,有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七件事。从理论上说,学习方式有个体、群体的两类。个体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亲身经历的体验,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中学习。有了体验,出现了疑惑和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探究。探究并不神秘。小孩掏鸟窝、捉迷藏等都是很完整的探究过程。都有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制定措施——实施——结果的比对——判断结论。教学当中,很多原来由老师口传心授的事情,现在都设计成由学生自己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个体学习的第三种方式是接受。不能事事让学生探究。前人的智慧、成果、科学技术,有文字记载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人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但不要把接受误认为是光听老师讲课。接受,首先是阅读好书,吸纳营养。其中有效的检索是重要的。在书海当中,各种好资料、烂资料、垃圾资料都有。要能从中迅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接受学习的核心能力。所以老师设计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选择体验、探究、接受;还有群体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具体的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观察是头一条。让学生弄清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最重要的事。有的老师老强调:你们要注意老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分析的。下课之后,我告诉他,你怎么想,怎么分析不是最要紧的。况且你分析得也不一定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探究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只要抓得准,学生就探究得来劲极了。捉迷藏就是这样,这地方找不到,马上就会想到另一个地方。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更不用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以人为本,当然包括以老师为本。尊重老师的创造性。老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执行大纲、教材和教法。老师要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创造。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我是一个创造者,这课堂是我施展创造力的舞台,我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出色的教学。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有的老师认为,反正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教的,爱怎怎的,就这么着吧。那还怎么能有进步呢?

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对待误差。正确的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过去老是想征服自然,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现在是顺其自然,要谋求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处,这就是科学精神。让学生观察一个现象,是不是看到的都是这样,有没有看到不是这样的?有没有没看到的,得的不是这个结论的?

教学设计要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的不是在于使用模拟的课件,而是在于帮助我们展示直观图景和帮助学生学习这两方面。现在的摄像头、投影、多媒体录音录象的材料、网络等等都特别方便。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作用。学生该写该画的也不弄了,坐在那看老师比划完就下课。那是绝对不行的。老师该讲、该做、该画、该拿三角板、直尺,少一点都不行。当然繁杂的公式推导、书写可以用课件,省点时间。但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操作、书写、画图、运算、讨论,决不能省事。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这是两个大的专题。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有效教学”的二十句经典名言

一、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合理,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

二、要有教学的适切的教学方式,形式力减浮华;

三、尊重学生发展为本,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要有整体设计,有弹性、有难点、流程清晰;

五、激发学生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六、注意基础目标的达成度,要有清晰的反馈;

七、注意学生有效思维时间的长度;

八、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设计有梯度;

九、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拿捏有度,取舍相宜;

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个性化学习;

十一、了解学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联系;

十二、老师心中有知识,教学口中无术语;

十三、基于问题的学习: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并进行假设 、推断和检验;

十四、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注意思想情感的涵养内化;

十五、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意、巧于启智;

十六、教学情境不能过分晃动;

十七、节奏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张弛有致;

十八、课堂应创设情境并与游戏相联系;

十九、教师应有自己教学个性的亮度;

二十、语言具象、直观,注意感性与理性结合。

教学方案 篇7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6—8页例4、例5、例6及练习二

课题

比例尺

教学目的

1、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有关比例尺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构建比例尺的意义并灵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卷尺、地球仪、细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引入

二、构建比例尺的意义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布置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五、小结

(1) 测量教室窗户的长、宽,并板书。

(2) 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这么大张的纸,按实际大小画出来。怎样在一张作业纸上准确地画出窗户的形状呢?

提出注意点:长和宽应是多少才是准确的?

(板画示意 准确吗?)

(3)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思路。

(4)归纳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点:把长和宽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再画。

(5)引导: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倍数”上来。看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把两个量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6)揭示比的含义。①是一个比;②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后项是实际距离;③前项一般为1。

你能用倍数关系叙述一个比吗?

(7)提供练习:①用宽的数据求出比例尺(可在求之前让学生猜想结果),如果比例尺不同,说明了什么?②出示例题4,让学生练习;③让学生完成“做一做”。

(8)过渡及启发:根据=比例尺 可以求比例尺,如果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呢?

(9)提出第2个实际问题:你看过《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吗?你能用比例尺的知识,测算出北京到纽约的实际距离吗?(在地球仪上)

(10)提出第3个实际问题:睦邻小学距高陂镇政府所在地约2千米,画在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的距离?

(11)提出“美丽的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①测出各建筑物的相关数据、确定位置;②考虑合适的比例尺;③画出校园平面图。

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你或你的小组最成功的是什么?

别人或别的小组有什么巧妙的地方值得你学习?

明确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画出图形。一般的学生可能是把长和宽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后画出来的。

把不同的解决方法说出来,比较其异同。

明确各种方法的相同点。

化单位后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化成前项是1的比。

理解比的含义,明确其要点。

用倍数关系的相关语句叙述,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和倍数关系的联系。

利用生活经验猜想,求比例尺,判断所画图形是否准确。

用相同的方法求比例尺,提高熟练程度。

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或根据比例尺的含义,用方程方法列出比例式求解。明确三种问题的结构关系,让知识系统化。

看世界地图,量出北京到纽约的图上距离,读出比例尺,用比例方法求解,在做中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方程求解。

观察、测量、计算、在合作中画出学校平面图,展示并比较完成情况。

谈体会,包括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互相取长补短,积累经验。

教学方案 篇8

设计思路:

大班末期,孩子普遍感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这种长大的感觉,引发了孩子模拟做小学生的需要。但是,孩子们对真正的小学生活还是十分陌生的。因此,我们两位老师与小朋友商量决定:在我班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进行“我和书包做朋友”、“我的小文具”、“模拟小学生上课”、“我来当队长”、“课间十分钟”等与主题有关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活,完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包括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和书包做朋友”是“我要上小学”这个主题背景下的一个综合性活动。在“我要上小学”这个大主题背景下,我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发现幼儿为了模拟小学生,背起了书包来幼儿园。但打开他的小书包,有的放了一些学习用品;有的却是放了些玩具;也有的干脆带来了一个空书包。可书包到底有什么用?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非学习用品,引发了幼儿的讨论与争议。因此,我根据班级幼儿的这些情况,为更好地让幼儿交流与分享经验,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了“我和书包做朋友”这个活动。

在这个活动的安排中,我首先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小书包,引发幼儿对书包的兴趣,重新体验拥有小书包那一刻的快乐心情。其次,讨论小学生为什么要背上小书包上学,让幼儿了解书包的功用。接着,让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分组整理书包,并小组交流经验。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如何整理书包;了解书包里该放些什么;区分学习用品与非学习用品。最后,通过歌表演“我要上小学”让幼儿进一步体验背上小书包,即将成为小学生的积极的情感,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

活动目标:

1、了解书包的特点与用途。

2、学习整理书包

3、进一步萌发幼儿做小学生的积极愿望。

活动重点:

了解书包的用途,学习整理书包。

活动难点:

区分学习用品与非学习用品。

活动准备:

小书包每人一只,内装铅笔盒、各种文具、书本、簿子、水壶、手帕、玩具。

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的小书包。

介绍自己的小书包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是谁给买的或送的,经过情形又是怎样的。

2、讨论:小学生为什么要背上小书包上学。

让幼儿了解书包的具体用途,幼儿先与同伴自由讨论,再集体交流。(上小学时,要带很多的书、薄、文具等学习用品及水壶、手帕等生活用品,还有课间休息用的玩具,有了小书包带这些东西就方便了,还不会弄丢。)

3、幼儿分小组操作活动:整理书包。

可以边整理边进行小组交流,比较自己与同伴的不同整理方法。

4、集体交流、共享经验:

(1)请一位幼儿上来展示整理的小书包,并介绍:整理时先理什么、后理什么;什么东西放在书包的哪一仓。

(2)讨论书包里哪些东西是学习用品,哪些东西不是学习用品;什么东西该放进书包带到学校,什么东西该从书包里拿掉。

5、背上小书包,表演“快上一年级”。

师生一起表演,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做小学生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

本文网址://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121147.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