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导航

怀古诗课件合集15篇

2023-12-30

针对这个话题,生日祝福语网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全面的"怀古诗课件",本资讯仅供参考,请勿轻率决定。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编写每个教案课件。只有把教学重点写进教案课件里,才有利于我们备课。

怀古诗课件(篇1)

一、导入:

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的乐趣,发现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怀古诗课件(篇2)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1.小组讨论。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怀古诗课件(篇3)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材分析】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对主题的把握、理解,从而更能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做到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春望》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忧伤)

《泊秦淮》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悲怆豪壮)

《过零丁洋》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1)、学法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见板书)

(2)、结语[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六、作业布置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秦hu i()夜泊()夜阑()寥落()惶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①感时花溅泪,。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2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2分)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七、板书设计

古诗四首

一读,通诗句

二读,明诗意

三读,感诗情

四读,赏诗景

怀古诗课件(篇4)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怀古诗课件(篇5)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解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三、学习诗文

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

(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

“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除了火红的枫树林,诗人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闭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

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诵读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以古筝配乐最好)

2.指名试背。

五、识字写字

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径、霜”

作业设计: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赞美之情。想做小杜吗?自己试着写一写秋季的校园。

2.课后自行阅读杜牧的诗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怀古诗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弊匝П究紊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苯柚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弊邢腹鄄觳逋迹说说自己的理解。

2闭馐资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痹跹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蹦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毙∽榻涣鳎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弊杂善范粒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敝该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北乘小⒛写《四时田园杂兴》。

2彼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崩鲜Ψ抖痢读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奔蚪樽髡摺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迸淅掷识粒营造气氛。

2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痹擞醚Ч攀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毙∽榻涣餮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北乘校并默写古诗。

2钡娇瓮庹乙徽颐栊淳拔锏氖词,读一读,背一背。

怀古诗课件(篇7)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怀古诗课件(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好,我们继续!

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怀古诗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枫桥夜泊》(20)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

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

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

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

学习《望庐山瀑布》(20)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习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

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

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

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

怀古诗课件(篇10)

1、 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怀古诗课件(篇11)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怀古诗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统治者( )。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怀古诗课件(篇13)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怀古诗课件(篇14)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怀古诗课件(篇15)

学习目标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 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诗、首”。

4、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 老师感悟。

2、 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 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 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 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 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

1、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 这是什么?

3、 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 出示课文插图

2、 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 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 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 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 全班齐读。

3、 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 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 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本文网址://m.289a.com/shengrizhufudaquan/77162.html

相关文章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